共同体感觉•横向关系•价值判定

伸伸脖子掂掂脚能够得着的阅读,是从舒适区向挑战区的尝试。

最近精读的几本书,虽然读起来不太轻松,但都是构建思维底层逻辑的,每天读完几个章节,都有收获新知的感觉。天天感到往思想深处又迈进一步。

前面我们讲了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这一章节还是顺着共同体感觉来讲。

一、放大共同体

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哲人鼓励把共同体放大,即拓宽自己的视野,放大自己的格局。为什么这样做呢?

举了一个例子,比方说有些人一旦退休便没了精神。

当他从公司这个共同体里被分离出来以后,失去了头衔,一下子成为无名的平凡人。有人是接受不了这一变化的,就会一下子衰老。

那如果这个人懂得共同体这个概念,而且把共同体尽量去放大,这样的话,即使他从公司这个小的共同体里被分离出来也无所谓,因为它还可以考虑积极融入新的共同体。

而且我们其实同属于多个共同体,比方说属于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小区、国家等等。

如果局限在一个小的共同体里,容易给自己带来烦恼,那么如果自己的共同体很大,那么偶尔所受的困扰,只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了这只杯子,那么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所以最后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当我们在人际关系当中遇到困难或者是看不到出口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二、了解一个关键词“横向关系”

通过一个例子来引出这个概念:在教育孩子或者是培养部下的时候,一般都有两个方法,批评教育法和表扬教育法。

当青年赞成表扬教育法的时候,哲人给出的观点是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反问一句:假如我赞美你“不错嘛”,“你做得很好”,你会不会觉得听完有些别扭?

没错,它里面包含俯视的感觉,这是让人不愉快的,言外之意是你比我强,你才对我做出这种评价。

总之,表扬这种行为背后的含义是,有能力者对没有能力者作出的评价。

就像我们经常给孩子的表扬——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啊,真能干。

当妈妈的可能就无意之中营造了一种上下级的关系,把孩子看得比自己差。

训练动物的道理也一样,经常拿一些食物,做得好的话就表扬一下动物,这种关系背后也是驾驭和操纵。

阿德了心理学强烈否定赏罚教育,是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

这种表扬的方式,是把人际关系理解一种纵向的关系。阿德了心理学,反对一切的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简单讲,就是虽不同,但平等。

之前讲到过的自卑感,原本就是纵向关系中产生了一种意识。

我还是比较赞同这种横向关系的提法,这和我们平常讲的要赞美具体的事情,因为事情是客观的,赞美是建立在客观,平等基础上的横向关系。

这种横向关系,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把孩子当作一个人独立的个体。

横向关系中,阿德勒不赞成标准,也不赞成批评,他提倡鼓励。对帮助过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表达自己真实的喜悦。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对别人有贡献,自己是有价值的,有价值感的时候就可以获得勇气。

三、判定价值的“行为标准”和“存在标准”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这个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那么什么才叫做有价值呢?阿德勒说“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要搞清楚两个判定价值的标准:行为标准和存在标准。

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有一个卧病在床的老人,他只能靠别人照顾,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用,那么他存在就没有价值,我们做出这个评价的时候用的是行为标准。

而假如您的母亲遇到了交通事故,陷入了昏迷,而且有生命危险,这个时候你根本就不会考虑母亲能做什么,你只会感到只要母亲活下来,我就无比高兴,这时候我们的评价就是存在标准。

最后,我们说到共同体感觉、横向关系、存在的判定与价值,这些究竟有谁能做到呢?

阿德乐的回答是:“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