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里的隐士大多是高手中的高手,身怀绝世武学,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的往事。而其形象呢,大多是云淡风轻的性格,仙风道骨的气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也出过许多有名的隐士,他们虽没有武功,但是他们隐居的目的大抵和武侠小说里的隐士是差不多的。
武侠小说里,因为看厌了武林争斗,看淡了功名利禄而隐居的人很多,而在真实的历史里,现实的黑暗、郁郁不得志、内心的孤独也是许多高洁之士离开俗世走进深山的主要原因。陶渊明,无可厚非是中国历史最有名的隐士,他的《五柳先生传》诉说了自己的淡泊的志向,《归去来兮辞》向尘世做了痛快的诀别,他的《桃花源记》表达了对非世俗世界的向往,而《饮酒》则是展现了隐居生活的洒脱,追求到人生真谛后心中的那种满足,让人欣羡的逍遥。
文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崇尚理想,最具浪漫情怀,为了心中追求最无所顾忌的一个群体。他们一生都为心中的那个目标孜孜以求,一旦理想破灭,则心死神灭,陶渊明也是如此。不过他迅速转了个弯,在另一个世界里找回了自己的初心。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醉酒之后所作,这是一组诗,共20首,这首为其中最佳作。全诗只有短短五十个字,而我们观这五十个字,就可全然窥见一个完整的隐居的陶渊明的形象。诗虽然平淡自然,但平凡中寓意深刻,陶渊明不故作高深,简单语言的背后读者自能领悟其中深意。全诗的意境很美,是一种朴质淳真的美。
陶渊明在诗中既写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又抒发心中追求,而文字中又有一种欲说还休,难以言表的无奈。
虽过着隐居的生活,但这个世界还是之前的那个世界,活着的人都逃不了。可是现在的生活陶渊明也很满足了,因为没有了世俗交往的纷扰,不用为政治上的斗争而劳神,为所谓天下苍生而焦急,也不用为了五斗米而抉择是不是该折腰,解脱了。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只要精神超凡脱俗,地方也变得偏僻宁静了。有时候,居于何地并不重要,关键还是心境,放得下,就什么都淡了。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即使当今的我们处于一个喧闹的世界里,只要我们的心远离一些名利、远离一些物质的追求,那么我们也会心底纯澈,远离浮躁,淡泊高远,怡然自若了。
东篱下采菊,抬头无意偶见南山,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而归。这样的天地,这样的情境,让陶渊明如坠云端,他仿佛自己已经脱离尘世,在这样一个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心旷神怡,一切都是那么的与世无争,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的美好。菊花黄、南山青、夕阳似火、山气飘逸、飞鸟归巢,整个大自然里的每一个事物都展示了它最原生态的一面,每一个事物都有所归。陶渊明心如止水,如明镜,这样的世界让他迷醉,他好像忘掉了一切,又似乎想起了太多太多。
而此时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呢?东晋权臣刘裕通过第二次北伐,消灭后秦,攻克西晋故都洛阳,使得江南一片欢腾,刘裕个人的威望也达到了巅峰。朝廷为了讨好刘裕,封他为相国,总领朝政,又封宋公,加九锡,位在诸侯王之上。其实这都只是司马氏的苟延残喘罢了,明眼人都知道刘裕称帝是迟早的事。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大臣,对朝廷有大功,而一旦改朝换代,祖上荣光便烟消云散,已处困厄的他在精神上的救命稻草都将失去。
陶渊明隐居,明志不问世俗事,可是他“结庐在人境”,又怎能躲避得了?他在乎吗?他心痛吗?莫要在问了,当一个人能做的就只有遁世的时候,这些问题毫无意义。不过这样总比同流合污要好,反抗虽然微弱,但到底没有丧了志向。志向如果被磨灭了,人沉沦了,那人就死了,志向如果被放到了心底,就算不提及,人永远都是活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真的只是追求自己内心的满足,追求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吗?一个人东篱赏菊,观飞鸟归巢,悠然自得固然快哉,但如此一生真的甘心么?陶渊明已经醉了!
此间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是非非,纷纷扰扰,说与不说,你在乎不在乎,都不会改变,且饮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