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来,三班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学文习理知进退,读书养志识春秋。横批为:最牛三班。
今天讲到对联,简单讲解完后,让学生练练。顺便用三班门口贴的对联的上联为出句,要学生对下句,要求写出学校的特点来。
在五班上课时,让三个学生将下联写在黑板上。从形式上比较,三人写的都基本符合要求,只是有一联没能突出学校特点,被比了下去。
剩下两联,生甲为:立德启智解乐忧;生乙为:启智立德怀家国。
两个对句都含有学校“立德启智”的办学理念,“解乐忧”是儒家的忧乐观,“怀家国”是儒家的心系天下的人生观。于是说对得都不错,难分伯仲。
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启智立德”比“立德启智”对得更工稳,这一联应更胜一筹。仔细一分折,果然如此。
学文习理(平平平仄) 学文习理(平平平仄)
启智立德(仄仄仄平) 立德启智(仄平仄仄)
生甲将“立德启智”易为“启智立德”,有意为之,在关键字上平仄相对,于是将其夸赞一番。回来后余味未尽,又细细推敲一番,发现生甲的对子未能尽美。
学文习理知进退(平平平仄平仄仄)
启智立德怀家国(仄仄仄平平平平)
后边连续四个平声不妥,且第五个字“怀”为关键的动词,理应平仄相对。不如将“怀”易为“系”,以求与“知”相对。这样就变为:
学文习理知进退(平平平仄平仄仄)
启智立德系家国(仄仄仄平仄平平)
这样一改,音韵上更为和谐,只是将原本为“立德启智”变为“启智立德”似有不妥。因为德重于智,是第一位的,变换顺序后传达出的意思多少有些不同。因形而损意要不得,还是不用“启智立德”为好。
也许是出句先天不足吧,要保留“立德启智”,只好改上联了,不妨将其改为:习理学文知进退。这样形成的联子是:
习理学文知进退
立德启智系家国
当然,此联因受出句限制,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如让学生自由创作,或许能作出形质更为兼美的对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