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知党和政府温度的“第一窗口”。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为民办实事”从口号转化为行动,从形式深化为实效?通过分析多地实践经验,可提炼出基层干部践行为民办实事的四个关键维度。
一、强化宗旨意识:以“为民初心”筑牢行动根基
基层干部需始终牢记“人民至上”的宗旨,将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基层干部需摒弃“坐等上门”的被动思维,主动“沉下去”,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
倾听民声,精准施策:干部通过全覆盖走访,建立“三事清单”分级处理机制,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实现“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
情感融入,拉近距离:干部每月常态化走访脱贫户,用“拉家常”方式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如帮助脱贫户发展养蜂产业、拓宽村道等。
二、深化实践调研:以“问题导向”破解民生痛点
为民办实事需直面矛盾,从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发力点,基层干部需善用“大数据+铁脚板”,既依托现代技术提升效率,又坚持“沾泥土”式调研,确保施策精准。
三、创新服务机制:以“制度赋能”提升服务质效
优化服务流程、创新工作机制是提高办实事效率的关键,需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服务网络,让群众办事“少跑腿”、问题解决“加速度”。
流程再造,便捷高效:建立“代表在身边”工作室,通过“五步工作法”接待村民、解决问题,同时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简化审批程序,明确干部走访范围与时限,要求一般事项10日内办结,疑难问题30日内解决。
多方协作,凝聚合力:构建“党群结对联谊”“有事找党员”等平台,解决就医、就业等实事。
四、强化监督保障:以“长效思维”巩固服务成果
为民办实事既要解决“当下需”,更要防范“问题反弹”,需构建监督与反馈闭环,需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硬指标”,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推动服务从“办结”向“办优”升级。
阳光监督,保障公平:实施“清单制+责任制”,对重点方向、任务全程跟踪,确保民生项目落地。通过走村入户,确保惠民政策执行透明,推动问题整改率超90%。
数字赋能,智慧治理:加速“党建+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基层治理科学化,同时开展法治宣传,化解矛盾。
基层干部践行为民办实事,需在“变”中创新方法、在“不变”中坚守初心。以制度保障行动、以真心回应期盼。唯有将“为民”二字融入血脉,基层干部方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在新时代书写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