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别有洞天构成了当年第一次踏足苏州园林时留给我的印象。在这样别致的环境中小坐,听风赏雨,感受瞬间的时空流转,有一种想要宅下来的冲动。以致于现在每当气恼浮躁之时,便想漫步园林,重温那份心灵暂时被收纳之感。
在所有游遍的皇家和私家园林之中,我个人最为钟情于苏州的留园。这里面可能既有个人经历在作祟,也有留园设计的原因,当然或许光是那个“留”字便足以暂留游人的脚步,让人想要静静的略“宅”片刻吧!
“宅”这个字今天依然流行,却变了许多韵味。如今的宅男宅女不愿出门,暂时逃避外界世事的这层意思其实与古代无异,只不过古人的“宅”更多地是花时间与自己对话和进行自我沉思,而现代人即使是宅在家,大多也不过是与电子产品为伴,却极少进行内省,思考诸如审美、修行、创作等形而上的问题。
与自己对话或者高质量的独处在今天早就成了奢侈品,因为静心是一件难事,毕竟能让人静下来的活动已不是大部分人的爱好,比如读书、写字、抚琴、下棋、绘画等。好在园林,这个古代的遗物,依然可以让我们有机会享受那份难得的宁静,逃避诸多纷繁的纠结,并且体验一下真正的“宅”的艺术。
我还记得在寻访福州三坊七巷时,曾在一幢宅子的大门两侧看到这样的一幅对联。上联是“古往今来顷刻间演过千秋世事”,下联配“天涯海角平方地可走万里河山”。园林的设计正是要给居住者这种以静驭动,以小驭大的心境。那么究竟何为“宅”,如何才能通感于古人的关于宅的审美呢?也许我个人之所述并不具有代表性,甚至存在谬误,但的确是我遍访园林,思虑良久得出的些许感受,姑且叫它们“宅”的三个境界好了。
境界一,“宅”在方寸,不求其大
不知为何,同样参照了苏州园林的设计而浑然绝美的颐和园就很少能带给我心定之感,更谈不上宅的欲望,而只愿做个匆匆过客。想想这倒不是因为它游人如织,而可能是因为它已经大到了任何个人之心都难以涵盖的体量,无意中便削减了那份漫步徜徉的情趣,却平添了无数自觉渺小的惶恐。
在多纳多雷的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1900在解释自己宁愿与生死相随的客轮一起被废弃也不愿弃之登岸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
私家园林之小给予着人们类似的安全感。虽然站在今天寸土寸金的角度,它们并不真的那么小,但着实恰到好处。万把平方之地足以让人领略四季轮回,敏于自然演变。在这里,我们切不可把小等同于狭隘,因为前者指的是实地,而后者却关乎心性。行遍天下依然心灵混沌,足不出户却能高瞻远瞩之人并不鲜见。毕竟,甘于看到难免落于浅显,敏于省察方能认识深刻,这也就不难理解运筹帷幄也能决胜千里,闭门造车也可出门合辙的言简意赅了。
毋庸置疑,“大”确能彰显地位和气场,可是对个人则难以心安,以致于即使身处大宅,也必定要辟出方寸地聊以自处。“小”虽看似局促,但只要能在有限之地开垦出无限之境,便自会成为宅的绝佳居所,这便是“宅”的第一个境界。
境界二,“宅”在孤独,不求其杂
人喜群居,这是物种特性。然而群居的意思并不是说要无时无刻与人共处,而只不过是一种基础的生存需要罢了。可是当人早已超越了生存需要,想要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时又当如何呢?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孤独到一定的程度方能敏于周遭变化,洞察世事人心。眼盲之人尤擅察觉物象的萌动,耳钝之人常能领略声音之细微,而当心灵可以免于繁杂的人情俗欲所扰时,自然能够生发出某种超然的悟性和气质。
古代之大家往往有闭关修炼或上山学艺的经历,可能于此十几、二十几年间只读一本书,或研究一样东西,但只要方向正确,往往出关,或下山即能表现出不凡的造诣。这并不是什么传说,而不过是孤独的持续专注所带来的必然修为罢了。反倒是如今的我们纵然遍习诸艺,结交三教九流,却始终不免流于肤浅。
今天之人根本无法理解古代之人在无电、不混迹于人群、不知天下事、又行路艰难的情形下“宅”在园中能有什么乐趣?却从未想过,短于见识,寂寞无聊的可能反倒是我们自己。因为古人那种孤独的慢生活恰恰养育了不骄不躁之气,得以让内心充溢丰盈。
踏足园林一定要挑选人少之时,而且最好独自一人,因为这样你才能切身感受到园林的孤独氛围所带来的恬静的美感,而这便是“宅”的第二个境界。
境界三,“宅”在永恒,不求其变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这既是一句信息时代的心灵鸡汤,却也是让人诚惶诚恐的精神毒药,似乎我们每时每刻都必须乘风破浪于汹涌的潮水,唯恐被哪一个浪头所遗忘。
即使在园林遍布的苏州,这种变化也无处不在,行走于老城、新区和园区,都不难察觉到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不同印记。然而,当你置身园林之中,却可能会惊讶于它们孑然独立的环境。那是一种逃脱了时光纷扰之后的淡然和从容,一种任凭周遭天翻地覆,却能凝固过往瞬间的傲然自信。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至今记得,当初接触此文,虽乍听颇感深刻,但难免满腹怀疑,权当一宗教故事略去。但终有一次漫步园林时,顿觉恍然大悟,风吹幡动,不离风、不离幡、不离心。若离风则幡不曾动,若离幡则不见风动,若离心则不知何为动。说透了,天下之变不过是人心之变。对于个人,在修心方面其实可以看淡变化,时不时地驻足于某个时刻,而园林所营造的正是这样一种我心不动的静谧的氛围。
“时光流转,设计永恒。”这是我在某腕表包装上看到的一句广告语。也许今天,我们不再相信永恒,或者不屑于永恒,而是醉心于及时享受的快感。反正人终归回到尘土,又何必自欺欺人?然而在世上走一遭,又有谁甘心于虚度了几十年的光景,却没给任何人留下一点点故事、启示、或者作品呢?哪怕留下的东西只能停留片刻,或者颇为片面也至少不枉此生啊!然而没有永恒之心又怎能奢望留下永恒之象?!于是包括园林在内的老建筑们便有了它们独特的意义,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启发我们不忘思考到哪里去。
“生存主动,生活主静”,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信条。保护特别是不时地徜徉于老建筑能帮助我们避免困顿于生存之轮而无法逃脱。而这正是“宅”的第三个境界。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园林之魂在其自然、在其清澈、在其带来的那份与世隔绝、截断纷扰的闲情逸趣。那么作为这份宝贵遗产的继承人和造访者,我们是否该暂且放下家常之打扰、忘却俗世之浮躁,细细的咀嚼一下这里的滋味,认真地学习一下“宅”的艺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