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写篇文章,或发个朋友圈时,发现没有东西可写了。即使勉强拼拼凑凑出来的文字,也是没有任何“味道”可言的。
以前会有某一段时间,特别有灵感,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可以写。然后又某段时间,也会像现在这样不知道如何下笔?这两种状态,会交替出现。
今天仔细想了想这段时间的生活状态,发现自从开始忙着做月饼,几次该交作业营的作业时,百十来字也“挤”不出来,只好请假逃避一下。
写不出东西,我以为除了忙,就是自己的生活环境比较单调,因为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一个人在家做喜欢的烘焙,没有职场上与各种人的交集,不喜欢凑热闹,身边就没有太多新鲜事或“故事”可分享了。
深刻反思一下,其实,忙是借口,生活轨迹单一也不是不能输出的理由。
突然意识到自己常常处于的两种生活状态——用力气和用脑子。
怎么说呢?
比如:我忙着做月饼的时候,因为流程熟练了,不需要再花太多心思去思考,只是每天不停的重复做着。这个时候,大脑常常处于休息状态,我则因身体上的忙碌觉得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
劳动当然可以使得我的技能有所提高,但是缺少了思考的蛮干,思想上的提升则会停滞。这也许就是尽管觉得做了很多事,依然输出不了东西的原因吧?因为这个时候,我只是在花力气。
我又想到,当遇到某个心里暂时想不通的问题,比如关于孩子教育的,夫妻关系的,亦或个人思想意识上的困扰……等问题时,我选择看书,或者看文章,哪怕只是在脑子里不断转换角度去思考,那时都会有很多想法可输出。
所以,只用力气,没有思考,一个人的成长会很慢;只用脑袋思考,缺乏实际行动,也不会有多大成效!
想过好每一天,想让自己不断成长,这两者都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