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如何沟通——建立联结
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和沟通,时育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明白角度,而是控制不住情绪,当我们被情绪控制时,我们都希望对方站能在自己的“角度”。
我们要培养孩子具有向对方发出信号并接收对方信号的能力。
【适时沟通】
是指在交流的每一个瞬间,父母都能立刻感受到并理解孩子发出信号,及时地做出回应。适时沟通能让我们通过接收他人的观点、观察他人对我们的观点做出的反应,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变成开阔。
这个观点和正面管教的一个工具有高度相似之处——有效沟通。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自己,同时理解他人。这才能让沟通进入正向循环当中。要想进行适时沟通,我们就必须放下偏见,偏见也许是有色眼镜,也许是固有思维。这些都是自我封闭的思维模式,让一切在我们的脑海中“想当然”,从不接收,或者不轻易接收外界信号。而我们沟通的最先,也是最终目的,其实就是要与人建立联结。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要敞开心扉,倾尽全力去感受孩子的想法。用心倾听,留意孩子表达的信息,而不要只专注于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即使你不会立刻明白孩子的意思,也要知道他在向你表达想要满足某种需求的愿望。
这其中隐藏着一个“破局”的思维。我们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维中,或者说陷入到情绪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此刻,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从孩子发出的信号中,去破译他们底层的需求。这会导致我们所发出信号产生错位。
正如书中的例子:孩子在看到下班回家的妈妈要求抱抱的时候,妈妈敷衍了事,因为她想尽快满足自己将身上的衣服换掉的需求,可是孩子此刻的需求是请跟我黏糊黏糊再黏糊一会。一旦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变成“不听话的,不善解人意的孩子”,但反过来,如果大人换衣服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也许大人就会觉得自己将外面的细菌带到了家中各处,让家里的卫生安全造成了隐患,或者说穿着职业装跟孩子玩耍并不舒服,这种身体的不适会让人情绪变得烦躁等等。所以,我们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其实,都有一个需求:“被理解。被理解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被理解,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孤单,因为我们的内在自我与外界是仅仅的联结在一起的。这可以使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久而久之,我们会运用这种适时沟通模式,形成一种连贯的亲历式自我,这种自我连接这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可预期的将来。这种连接,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合作构建】
合作构建模式:
我发信号 → 被对方正确接收 → 得到正确回应 → 事情得到改善 → 我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改变(进一步完善)
可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不能每次都得到一个积极的合作构建,也就是说当我们发出信号时,对方没有给予正确接收,那么下面的每一步都会是错位的。那么,我的自我意识就得不到正向完善。合作构建的缺乏,会带来安全感的缺失。这样的孩子会认为:世界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地方。他们的自我意识里夜会充满焦虑和不确定。
本章涉及到的关于左右脑的知识点:
非语言信号由右脑完成,语言信号由左脑完成。
当两个人在传递信息的时候,两个大脑会自动进行匹配:一个人用语言信号传递信息,对方也是用左脑来接收。
由此我可以推出:如果一个用语言信号来向一个语言智能并不发达的人传递信息,会不会也有可能引起信息的错位,或者说,导致信息传递不充分?所以,这个可能也会引起我们在亲子之间的一些联结障碍,抛开天赋来说,我们成人的语言相对于孩子来说算高能力,那么此刻语言水平不匹配,就会带来一些障碍。所以常有家长会说:“怎么说你都听不懂!”、“你脑袋进水了吧!”、“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明白。” 等等。那么又反过来印证了我们多么需要“被理解”,然而,被理解又是多么难得的事情。从而也更进一步让我理解了,建立联结的重要性。这似乎又回到了本章最初所说得问题:角度。留着这个话题贯穿始终。
【沟通的过程和内容】
这一部分让我联想到正面管教的另一个工具——感觉好,做得好。我们往往陷入到事情的沟通上,反而忽略了沟通的方式以及激烈讨论时的氛围上。我想之所以作者认为沟通过程比沟通内容更重要,是因为在一个没有心理联结的接触上讨论事情,容易跑偏。因为可能会引起双方的恼怒、挫败、甚至疏远,隔阂。这完全是跟建立联结背道而驰的方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是一辈子的习惯!
让我们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