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论语新解》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④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⑤□: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⑥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⑧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自解】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也就是说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此基础上,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能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这与当时的背景有关,当时的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是阶级的需要。但是对于现在而言,我更同意钱穆先生的解释,若一味的沉迷于书本,则有文灭其质之弊端,若之专注于德行,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所以应以德文兼备为最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