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理论框架

最近的工作经常需要和不同角色的同事沟通,发现大家思维的角度不同,根本原因还是不同岗位的思维理论框架差异较大。

比如有个交互设计师说了半天,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同意你的设计,但其实背后的原因是,她认为应该参照某竞品,为用户着想,做出更酷炫更前沿的设计。而你讲自己再多自己的设计方案的好处,并不能化解她的困惑。而且很可能当前的场景,不是说服与被说服的关系。无法站在对方立场的沟通,就是低效和高功耗的。这时候可能你需要学习对方的思路,对方的思维方法论。

这也是产品岗位迷人的地方,UI、交互、设计、技术、运营,对于不同的角色都要能理解对方大概有哪些思维或者理论框架,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一件事情。达到这种程度的沟通,需要有至少以下几本书的知识支撑:

1.《用户体验要素》,用户体验设计基础理论

2.《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界面设计基础理论

3.《设计调研》,调研方法论

4.《增长黑客》,基础的用户增长方法

5.《定位》,经典营销理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