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几天就到高考了,参加高考都是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还能梦到。事实上,去年说十年前参加了高考,今年说十年前参加了高考,或者明年这么说,对我都一样,因为我参加了三次高考。很长一段时间,我羞于提起这段经历。考了三年才勉强考了一所二本的学校,从应试这个角度来说,应试能力简直是战五渣的级别。或者说,你连那点试题都搞不定,怎么能搞定未来几十年所面对的各种困难、挫折。
高考恢复了四十年,一直争议不断。不敢妄加评断它存在的意义。只是说对自己的影响。第一次高考真没什么概念,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紧张地寝食难安,没有废寝忘食地学习。高中的时候,觉得十六七了,不像是十三四岁的小孩子,可以逃学去玩,晚上逃寝去网吧。那三年还真是属于野蛮生长的。迷恋轮滑,滑到没有对手;喜欢漫画,上课不听讲,就用铅笔练习画漫画;喜欢诗歌,自己尝试写,还翻译成英语;给喜欢的女孩写情书,想给女孩买礼物,又没有收入,听说投稿能赚稿费,我就投了,还真获了奖,只不过奖品是三本很厚很厚的英语语法书,心情着实低落。当然到高考的时候考的很不好,看着老师们都围在考过线的同学们的周围,“出谋划策”如何填志愿,一起畅想大学美好生活,我只有羡慕的份,后悔莫及,当初咋不好好学习。志愿单上我空着没填写学校,心想再来一年肯定没问题;“我聪明”,再努力一把,那还不是很简单的事。呵呵,自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往往是很蠢的。
第一次补习的时候,心浮气躁,直到第二次上补习班的时候,我才意识到,用一个比较准确的词形容那时候的性格:骄纵。抛去理解了某些知识点之外,在补习班的经历,骄纵从我性格中抹去了,这是我收益比较大的地方。高考有考试大纲,考点都在大纲范围之内,这就相当于大学期末考试划重点呀。划了重点,那还有人还考得很差。可能跟我一样,都有短板,就算是把答案给了,照着答案抄,都有可能抄错。我记得那会儿物理真是短板,经常考二十几分,简直到了绝望的地步;一直以为那些物理学家闲着没事干,研究什么木块从斜坡上滑下来,做个受力分析,什么重力、弹力、摩擦力;脑子转不过弯儿,真心抽想不出来有什么力。有时候觉得一门学科没入门,很像隔着一层玻璃,能看得见每个字,但是捅不破,打死也理解不了。还像那闷在酒瓶里的苍蝇,看得见光明,却找不到自己的出路。
前两天还跟高中同学聊到高考;以现在的眼光分析十年前的事情,抛开学生贪玩不学习的原因,县级高中的师资力量是制约过线率的一大因素。不能苛求每个老师讲课都讲成一门艺术;但是有的老师是肚子里有内容,讲出来时学生不会那么容易吸收,这是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不仅高中有这种现象,大学也有,从选修课的火爆程度就可以看出来,有的老师的课堂听课人数寥寥无几,有的老师的课堂则是座无虚席。这也就不奇怪了,为什么家长总是把孩子送到声誉更好的高中去读书。
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是通过高考走出来的。上完大学,再找一份工作,无论在哪个城市。这意味着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长在土地里。生活方式就改变了。以至于我们在看《白鹿原》电视剧,主人公割麦子的场景,都当成了对儿时麦收生活的回忆。这也许是高考对大多数人的影响。人们总说高考是千军万马中的一批人跨过的独木桥,跨过去就如何如何;不错,老师们,长辈们就是这么忽悠学生的,忽悠没有错,但是老师们不会提及他们大学时代也曾迷茫,毕业就业时面临各种抉择,不是说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就可以走上人生巅峰了。有的人报考的专业是家长、老师认为的好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到了学校选修内容不是以提高自身为主,而是以不会挂科,容易拿到学分为主,毕业时找工作肯定不好找呀。当然还有人毕业后去超市当收银员或者卖冰箱热水器啥的,那大学时代也许真的就是人生巅峰了。
十年之后,学生时代的分数、名次、知识都不再是症结。唯一症结就是时间,两年的光阴。总觉得自己步入社会晚了两年,错过了很多机会,总是弥补不过来;还有每年步入职场那么多新人,他们从小就接收更好的教育,综合素质更强,更有活力,当然更有竞争力。时光已逝,岁月难再;说啥都晚了,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好现在的时间。最好的状态就是,当前这份工作如果今天终止了,不用担心下一工作的问题,还依然能活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