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24 佳豫
《取法乎上者,仅得其中,取法乎中者,仅得其下,若取法乎下,无所得矣》(解读论语第221天)
日经第546篇(子路第十三)
经典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且不傲慢无礼,小人不仅傲慢无礼还不安静坦然。”
在甲骨文里,泰上面是一个大,下面是一个月。泰和太极的太一开始是同一个字,也就是说,太和大一开始是同一个字。
比如,论语里有说到: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这里的大就读太。
在中国的古汉语中,太和大是指同一个字,后来被分化成两个字,再后来,太和泰又被分化为两个字。
能和太挨上的,比如,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挂在天上的太阳,地上最大的洋叫太平洋,我们婚后的女人都称之为太太……
泰可以说是一种状态,形容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比较强大,比较安祥,像泰山一样稳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稳稳当当,稳稳妥妥。
这个风度吧不可能是一天可以练成的,不是说临阵上场就能表演得出来的,如果平时没有时常修持,上场必然会紧张,手足无措。
比如说,部队里叠被子要叠的跟豆腐干一样,床收拾的干净利落……一切自然而然的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出现大场合就能够做到泰而不骄,临危不乱。
比如,我的爷爷,吃饭的时候,每当吃鱼,他总会把鱼骨头一根一根的,叠放整齐在吐壳碟里,不慌不忙的样子。
爷爷吃瓜子时也是这样,喜欢把吃剩的瓜子壳都叠放整齐在一边,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没有吃过的瓜子。
可以说,泰而不骄是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沉淀造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骄可以说是一种心态,是短暂的回应,比如,说到一个人面有骄色,就是说这个人的心开始浮夸,言语变得傲慢。
骄而不泰,俗话说:骄兵必败。人在低谷的时候,可能会骄,但是相对比较少;而大多数人,都是随着境遇变好时,才开始心生骄色而不泰的。
《易经》里有一个卦叫既济卦,有点对治这个骄而不泰。这个卦上卦为坎卦,下卦为离卦,坎为水,离为火,所以叫做水火既济。
既济卦的三个阴爻都在阳爻之上,在易经里,这叫做“柔乘刚”。阴爻指代小人,阳爻指代君子,“柔乘刚”就是有小人欺凌君子之象。
所以既济卦虽然代表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内部仍然有隐患。
《大学》里面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也就是说,当我们一个人的时候,要特别慎独,别以为没有人看见,有十只眼睛盯着呢,有十只手指指着呢,有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看着呢。我们通常会说:三尺头上有神明,就是说万物有灵。
如果在独处时是放肆和任意妄为的,那天地鬼神其实都是知道的。所以君子时常要做到慎独,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众问心无愧,自然坦然坦荡。普通话就是,自己对待大众和独处时没啥两样。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我们说:高高山顶立,低低海底行。怀宇宙之心,行微尘之事。有远大的梦想,同时脚踏实地。
比如,有两个乞丐出去乞讨,其中一个乞丐比另外一个乞丐多讨到了一个馒头,这个乞丐就觉得讨到一个馒头的乞丐没用,心里暗自得意:看我讨到了两个,他只讨到一个,这样就出现骄态了。
比如有些人,在看到同事比自己多发两百块钱时会眼红,但是另外一个人一年能赚几百万,他却不眼红,为什么骄态是针对自己的同事,因为那个富翁太遥远,跟他没有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人志向不够高远,内在不够沉稳时,变压不住自己的傲慢之心。
志存高远,唯心而立。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也就是说,君子会时刻想着自己跟圣人还有很大的差距,也就不会起骄慢之心。
取法乎上者,仅得其中,取法乎中者,仅得其下,若取法乎下,无所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