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很多人误解了这句话,以为其是在奉劝大家放弃当下苟且的生活,去远方才能寻找美好的生活。
其实高晓松的这句作品表达的是即使生活再不尽如人意,也要心存美好,这就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如出一辙,都是一种“世界虐我千百遍,我待世界如初恋”的乐观生活态度。
而电影《帕特森》的主人公则告诉了我们另一种生活美学——坚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诗意的生活便能够如期而至。同时,它还告诉我们精神世界要是富足了,物质生活也就不会匮乏。
从电影的整体画风来看,帕特森和劳拉的生活平静如水,毫无波澜。他们有各自的兴趣爱好,一个激情彭拜,一个心如止水。
能够坚守信念的人,表面往往宁静如水,内心往往激情彭拜。
帕金森,一个普通的公交车司机,表面上过着平凡没有起伏的生活,除了他的妻子劳拉,没有人知道他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的诗人爱好者。
从清晨的灵光闪现,出门路上的脑海创作、口中碎念,开始工作前的记忆写作,午餐时分的继续创作,下班后的作品重现分享……帕特森对诗是狂热的,他能够随时触发灵感,随地想象创作。
每天创作诗就是他的渴望,诗让他的内心激情彭拜,也正是因为这份渴望的满足,让他的表面心如止水。
心存美好向往是诗意生活的源泉,。这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心存着对诗的渴望,让自己拥有高于现实的诗意生活。那么诗意的生活是什么?
他坚守内心对诗创作的渴望,他不受纷繁世界的束缚,他的内心是宁静的,他的诗是自由的。
他让生活远远高于现实。诗意的生活就是让生活高于现实。
他爱诗,他也拥有诗人般浪漫的气质,他认为自己的诗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是自由的,是奔放的。他爱诗,但他从未想过要公开他那美丽的诗,他觉得这是他私密的内心,不应该被外界所评论所打扰。
为了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免受纷繁世界的干扰和束缚,他听从内心的真实想法,坚持不用通讯工具,即使出现公交故障需要支援的情况;坚持不用电脑,即使纸质诗集被马文(斗牛犬)咬碎;坚持内心想法,不受他人意志的影响,仍旧将马文放在酒吧外面。
不管世界怎么变,帕特森都想要一直坚守内心简单的想法,就如同他的诗那样澄净。
而她的妻子劳拉,热情奔放,拥有五彩斑斓的梦想,这与帕特森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她喜欢用各种鲜明的方式,如杯子蛋糕、黑白设计涂鸦、吉它、音乐,去满足她内心不断变化、漂浮不定的渴望。
她坚信自己的梦终将实现,终将被人肯定,但热情洋溢的激情梦想可能随时消纵即逝。同时,她发自内心的欣赏,并认为帕特森的诗应该像她的梦想那样,属于全世界。
无疑,帕特森和劳拉是属于彼此的,但他们各自在梦想上又是属于自由的。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不强求改变的相处方式,他们才得以保持那份内心的平静,继而坚守自由的梦想。
只能挤2人的小床,简单的一日三餐,公交车司机的收入,都能够感受到帕特森夫妇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高,但他们富足的精神世界弥补了物质生活的匮乏。
影片的每一处都让人感受到帕特森和劳拉之间的深爱。每天不一样的睡姿,有种奇妙的幸福感。每天被帕特森吻醒的劳拉,听着劳拉讲述美梦的帕特森,如此平常,却妙不可言。
帕特森每天醒来满足于睡在旁边美丽的、欣赏自己作品的妻子劳拉,劳拉也满足于亲吻自己,听自己讲梦幻故事,曾不打击的帕特森。
帕特森满足于听乘客聊天嘴角上扬的快乐,劳拉满足于杯子蛋糕大卖后看一场电影的喜悦。
帕特森满足于每天都能够在瀑布下写诗,劳拉满足于每天在家创作、设计、弹唱的艺术梦。
生活并不富裕的他们并没有为此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要求。劳拉认为帕特森是名优秀的公交车司机,帕特森也没有抱怨劳拉是个不称职的主妇,而是对她的劳动成果表示感激。
他们沉浸在各自的精神世界里,但他们都能够深刻感动到彼此,他们保持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内心的生活,小心呵护对方的梦,从不去否定。
当劳拉告诉帕特森想要一对双胞胎时,这也就是成为了帕特森的渴望。因为在这之后,他对双胞胎变得更加的关注,在5天时间里见到6对双胞胎,这或许也是作者有意夸大帕特森的渴望而设计的。
当劳拉看到帕特森写满诗的笔记本被马文(斗牛犬)咬碎时,她心都要碎了对帕特森说着抱歉的话,就如同自己的梦想被人撕碎那样心痛。
世界上最完美的爱,就在于当你需要我的时候,我在,当你不需要我的时候,我也在。
影片高潮的部分出现在尾声的20几分钟,在这20分钟前面,帕特森和马文的不友好关系也为高潮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帕特森和劳拉亲密时,马文的不友好态度,以及散步时方向的分歧、邮箱的恶作剧,都看得出他们不亲密的关系,这也是整部剧的幽默所在。
影片最后落定在那一句:“有时候空白的纸页代表更多的可能性”,为电影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也为帕特森重拾了写诗的信心。
这是一部很有趣,很有爱的电影,每个人看的感受都不一样,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两位主人公的友好相处方式,这值得我们当下人借鉴,只有足够的尊重,才能够足够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