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这句呐喊,充分展示了他不向命运低头,把生命主动权牢牢操纵在自己手中的抗争精神。
当然,这只是电影里的桥段。而在现实生活中,从古至今,命运究竟是天定还是可以人为改变的争议一直存在。
不论是逆天改命的故事,还是向命运屈服的故事,都会引发我们的诸多感慨。
而说到改命的案例,就不能不提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袁黄。
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数,据此写成的《了凡四训》还成为一本个人修行的传世奇书。
1. 袁黄的改命人生
袁黄,字庆远,初号学海,后改了凡(下文中“袁黄”均以“袁了凡”代替)。昔时曾偶遇得到邵雍皇极数正传的孔先生,孔先生为其推算的县考、府考、提学考名次及出贡时间后来皆应验。
这令他坚信一个人的进退沉浮都是命中注定的,而运气的有无、迟早亦都有定数,于是把一切看淡,变得无欲无求了。
后来,高僧云谷禅师点拨他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于是他幡然醒悟,自此日日行善,并以功过格自我反省、自我提升。
而所得的“奖励”就是,孔先生推定的诸多不佳命数皆被一一打破,比如:礼部科举考试,“第三名”变成了第一名,“命中无子”变成了老(年近五十)来得子。
2. 神奇的《了凡四训》
后来,袁了凡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成《训子文》用以教导儿子袁天启,这便是今天广为流传的《了凡四训》。
袁了凡和他的《了凡四训》为江南民间慈善事业的兴盛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明朝末年,江南社会变动剧烈,道德体系紊乱。为了教化民众,作为社会精英的士绅阶层纷纷行动起来,将劝善惩恶的诸多事例刊刻成“善书”。
袁了凡对善书的形成、发展和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自身经历不仅是最为直接、详实的行善明证,据此写就的《了凡四训》更是善书中的经典之作。
《了凡四训》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劝善是全书的重点和宗旨,“积善篇”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
书中的谦德、与人为善等为人处世原则对后人影响极大,曾国藩就对其推崇备至,并将其作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3. 度阴山讲《了凡四训》
鉴于《了凡四训》一书的影响,对该书的解读之作也非常多。我第一次认真读《了凡四训》就是因为这本《度阴山讲<了凡四训>》。
度阴山是知名历史文化作家,深圳阳明文化书院创办人,专注于明代哲学研究,创作了《知行合一王阳明》《度阴山讲<菜根谭>》等一系列国学普及作品。
本书在原文、译文之后,再以“度阴山曰”的形式进行讲解,使得全书内容深入浅出,且能紧跟时代发展,不囿于原书内容的时代局限。
简单举个例子。在“爱惜物命”一节中,书中认为“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就是说不仅不能为了吃而杀生,连路上蠕蠕爬动的虫子也是有灵性,都不能伤害它们。
而度阴山老师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说“长期吃素容易出现营养问题”,并直言“吃肉和吃素是个人的选择”。这就是不拘泥于原书观点,也符合现代科学和理性认知。
如果真的万物有灵,众生平等,吃素者伤害植物的性命,比之吃肉者又有何优越可言呢?不过是五十步百步的区别罢了。
4. 书中的精彩观点
《了凡四训》全书不过一万一千多字,却有很多精彩观点,至今仍然于我们提升自我修养大有裨益,故择其一二以飨众位。
“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这句话说的是,命数不是定数,后天行为是可以将其改变的。特别善良的人和特别恶的人都可能违背定数法则,善良会使人赢得他人的相助,为恶者会因为不得人心而最终失去原有的运气。
《易传·文言传·坤文言》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揭示的是同样的道理。它告诉人们:行善是改命的良方。
“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意思是遇到机会就劝导大家,同心协力,出钱出力做有益的事。不要为了避嫌疑就不去做,也不要怕辛苦,最好是任劳任怨。
行善莫惧人言。别管别人怎么说,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只管做去。
我想起了重庆倪素英老人的例子。2020年疫情初发之际,87岁的她把开小卖部辛苦攒了30多年的20多万元悉数捐出,支援抗疫。
如此大爱之举却引来不少别样的腔调,说不要被媒体带偏节奏,不要一时脑热致生活无着等等。
生活中不乏此类伪善之人,看着是在好心劝别人不要勉强行善,实际是为了赚取眼球或者掩饰自己的不善本性。
善不分大小,心诚才是关键。与人为善,保持自己的本心就好了,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言语。
5. 写在最后
《了凡四训》出版至今已四百余年,不少人对袁了凡改命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也有人认为用行善改命不是真的行善。
其实,这类书籍旨在劝人向善,考证其内容的真假本就无多大意义。如果是个假的故事,恰恰更能说明作者的用心良苦。
就像电影《美丽人生》那样,爸爸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游戏谎言,认真地保护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信心。凡是引人热爱世界、心向光明的作品都是好的。
我们今天读《了凡四训》,不是为了去挑它的毛病,而是要认真汲取书中积极的一面。也许你不需要通过行善来改变自己的命数,但你的善良一定会使他人的生活充满更多阳光和温暖。
这就是我们读书的意义,也是来世一遭的为人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