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外教育有所不同

图片发自简书App

经常看到一些比较中外教育的文章,现在又看到了有人写了《名校之路》。我为这些专家学者关心教育的精神所感动了,所以我也忍不住想说两句话。

也许他们见惯国内的教育,有点漠然了吧!国外的教育乍一看,很新鲜的!于是一比较,总想抬高些什么,总想挞伐些什么。这没有什么不好的,人之常情嘛!

可是我觉得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国情不同。因为这个不同,所以我们的人才标准和国外也不同,即用人标准也是不同的。所以可以理解为人才标准不同自然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们知道,早些时候我们用人是讲工农兵。改革开放初期,讲胆量讲勇气,还讲技术,因为那时的技术人才是急需品。

现在我们用人是讲学历讲文凭的(名校),而且还要听话(奴性),循规蹈距的(老实),能说会道的(会吹捧),当然也讲背景(出生),还讲关系的(后台),后来又讲海外留学经历(洋气)。

如果不是这些条件,那你才能怎么特异也只能靠边站着。(可见我们的用人制度僵化到什么样子了)当然也有后来随着形势的需要,讲政绩,头一个就是经济要上去,然后发现经济上了,环境破坏了,所以又要求维护好环境的,再后来出错了,也要担责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人很形象的说《西游记》中选用人才就是这样的嘛!唐僧做领导,无能,擒不了妖捉不了怪,只会生气和唠叨,更糟的是好坏不分。

老孙神通广大,擒妖除怪可是好手啊!可是他不听话,也不老实,也没有老猪(天蓬)和老沙(卷帘)的资历,当然更加没有唐僧(如来的弟子)那样的后台。

说得好听老孙就是招安来的,说得不好听他曾是囚犯,来路很不靠谱。对领导用人来说,这是最没距可循的,所以最讨厌最生气最想赶走的非老孙莫属了。

仔细一想,也是呵!不只很有道理,也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再来看前面说的,有名校学历的起步是很好的,可是一旦受挫,容易消沉停步不前;听话的没有创造性;老实的难扶;会说的不会做;有背景有关系的支使不了,他比你还牛呢!留洋的不切实际,虚有其表。

这样的人才对我们的事业有啥好处?可是领导就是喜欢,真是没办法啊!可是这到底是出于公还是出于私呢?这个没有人去关心。于是有一句话很快就流行起来了:领导说你行,你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你行也是不行。

我们还有一些情形很值得思考,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做什么,却从来不说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让生活更美好和幸福。

当然职业是必要的,但也只是你在为社会作贡献,换取生活资料而已,而你也会从中感到我能以此为生,并且充满了幸福。(也有的人却会问你当什么什么家,那更是遥不可及极为幸运的事情了。)

我想说,我们评定人才的标准和别处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这样的,这是符合国情的,因为这切合了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至于一些怪才偏才奇才一类,那是没有坦途的,只能走偏僻小道吧!我们这个现实还没有想好怎么对待他们,所以他们比普通的人更艰难,当然坚持下去成就也更高。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