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22日,距离2026年还有70天。忙忙碌碌一年,总觉得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好,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
这样的念头,在过去的许多个清晨,曾像闹钟一样准时响起,把我从睡梦中拽进一片焦虑的泥沼。
可今天不一样。当微光透过窗棂铺满整个房间,我没有急着起身,没有摸手机,没有在脑子里列出一长串待办事项。我只是静静地盘坐在窗边,眯着眼,让光线温柔地漫进眼底。
十分钟,什么也不想。
这十分钟,是我最近给自己的一份礼物。它不长,却足以让一天从“被追赶”变成“被迎接”。
过去,我总以为自律就是分秒必争,就是闹钟一响、一跃而起,仿佛慢一秒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可那样的日子过久了,身体是动的,心却是紧的。像一根始终绷着的弦,不敢松,也松不下来。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在晨起后没有立即下床,而是望着窗外发了一会儿呆。那片刻的放空,竟让我一整天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
从那以后,我决定把这种“无用的时刻”固定下来——每天醒来,先不急,先坐一会儿。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生活的质地却悄悄变了。
我不再被时间推着走,而是能听见身体的声音:它是疲惫的,还是轻盈的?是渴望专注,还是需要缓行?我再根据它的节奏,去安排这一天的内容。于是,日子不再是任务清单的堆叠,而成了一段段有呼吸的节奏。
时间,从急促的鼓点,变成了温润的流水。
01
今天早晨,打开三七读书会,我听到了摩西奶奶的《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她的声音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却又像坐在我对面,轻轻拍了拍我的肩。她说:“人生没有太晚,不必着急,按照自己的身体节奏,慢慢地走,好好做事,好好生活。”
我忽然明白,我那个“无用的十分钟”,不正是她所说的“开始”吗?
不是从一件事开始,而是从一种状态开始——从安静、从觉察、从回到自己开始。
摩西奶奶说:“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位笔友。她四十岁那年,突然决定辞去稳定的工作,去学陶艺。所有人都说她疯了,她却说:“我不是疯了,我是醒了。”
现在的她,开了一间小小的工作室,日子清贫,却过得从容饱满。她说,从前她活得像一个“应该”的人,而现在,她终于活成了一个“愿意”的人。
这让我想起自己几年前开始写作的经历。那时我也总觉得自己起步太晚,文笔生涩,不敢动笔。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摩西奶奶的另一句话: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不必等待‘准备好’的完美时刻。”
于是,我写下了第一篇文章。不完美,但真诚。从那时起,写作不再是我的负担,而是我与自己对话的方式。它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可以安放内心的净土。
02
摩西奶奶说:“生活的意义不在远方,而在你认真对待的每一件小事里。”
这句话,在我开始认真对待那“十分钟”之后,体会得愈发深刻。
从前我总以为,意义在远方——在下一个目标里,在未来的某一天里。可现在我知道,意义就在此刻:在清晨窗边的那十分钟里,在一杯温热的白开水里,在写给朋友的一段真心话里,在读完一本书后那片刻的沉默里。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串联起来,就是我们真实的人生。
我们总是急着赶路,急着完成,急着抵达某个终点。可摩西奶奶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生命的宽度,不是由你走了多远决定的,而是由你多少次勇敢地“开始”决定的。
开始安静,开始倾听,开始做你真正愿意做的事。
哪怕你已不再年轻,哪怕你正身处低谷,哪怕你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你依然可以开始。
就像她在画布上种下希望一样,我们也可以在平凡的日子里,种下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光。
03
距离2026年还有70天。
这70天,不是倒计时,而是“正开始”。
你可以开始早睡半小时,开始读那本买了很久的书,开始学一首一直想弹的曲子,开始每天给自己十分钟什么也不做的时间……你可以开始任何一种你真正愿意的生活。
不必急着把这一年“过完”,我们可以试着把剩下的日子,“过开”。
像摩西奶奶那样,不慌不忙,不怨不悔,在自己的节奏里,走出一条温柔而坚定的路。
人生的光芒,从来不在遥远的未来,而藏在你愿意开始的每一个“现在”里。
愿你,在接下来的70天里,找到属于你的“摩西时刻”——那个让你愿意开始,并因此感到完整与平静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