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庆探险队队长刘佳的采访

做一个人物专访,事先一定要对专访对象有一个足够的了解。重庆探险队fenix副队长刘佳曾获得过2016年的金犀牛奖,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探险家,除了百科和新闻资讯外,还参加过央视《讲述》《百科探秘》《远方的家》等等,地方专栏节目也有相关资讯,《中国国家地理》和《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都有对其过专访或者邀请她前去演讲,这些都是必须的背景资料。

    由于时间紧迫,我只看过《中国国家地理》专访和《讲述》两档节目,背景资料了解还不够充足,反省自我批评。由于有大量的媒体采访过,诸如“什么原因喜欢上这项运动”“你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次探洞?”“是什么支持你坚持这项运动”等比较常见基础的问题就不用再重复了,我们尽量挖掘出细节之处,作出一篇独特的人物专访,以下是我自己对刘佳刘女士的背景资料中获得的采访问题灵感:

在资料中很多人都称刘佳女士为“葱爷”,却没有媒体去揭示这个称号的意义和来源。这个可以作为采访开头提问,先营造一种轻松的采访氛围,让接下来的采访更加顺利;除了用谷歌地图等专业设备外,探洞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民间调查,许多的村民在提供信息的时候会夸大洞的神秘性和危险性,同时夹杂着民间传说,更添加一种神秘感。那么我们可以询问作为从业者,她如何去看待这些民间传说,以及遇到过印象最深的一次民调;深入了解后发现,即使获得过很多奖项,刘佳所属团队fenix似乎不是官方组织,队员大多数仍有自己的工作,探洞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工作之外的兴趣,所以可以问一下他们商业探洞的发展状况,从而可以窥出这么一个优秀的探洞团队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在现场的时候,刘佳女士很低调,很多人在郭老师介绍她的时候才发现她坐在第一排的角落里。分享她的经历时一如既往的不太善于言辞,看着她手上满满的茧,刘女士是一位长于实践的探险家。可能由于不熟悉,刘女士有些拘谨,而且我们一如既往的往后排坐,远离校园十多年的她可能不太适应这种相处模式,所以我坐在第二排第一个,主动拉近了与刘佳女士的距离,下课的时候请教她关于探洞“高速公路”的具体器械和操作。我觉得每一位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就且不怎么善于言辞的人,会对每一个好奇的人报以最大的热情。刘老师很详细地讲解高速公路的操作和器械,可能对接下来老师能够稍微放松和不那么拘谨提供一点帮助吧。

探洞,永远在路上

刘佳学姐很低调。坐在第一排第一个却不怎么显眼,郭老师夸奖她是大神时她拘谨地笑了笑,这让人很难将她与那个获得2016年金犀牛奖等一众荣誉的探洞界前辈联系在一起。有同学提问时口把不住,把学姐叫老了引起哄堂大笑,她笑着解围,说没事没事,我都没有注意。她的探洞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父亲曾经以断绝父女关系相威胁,阻止她探洞;早些时候自己还患有恐高症;自己肩膀受过伤,亲眼看见落石砸在伙伴身上导致重伤,这让她患上落石恐惧症。她云淡风轻地谈论过往的种种,我们在心底里更添了一丝尊重。

她作为全国最大的洞穴探险队的副队长,十多年踏遍了中国各个地方的洞穴,2009年历经四次探洞,成功探测出841米深的重庆涪陵万丈坑,排名中国第二。在此之前,中国探洞深度前五的记录都是由外国队伍记录出来的。近两年来,她的队伍正在探测连外国队伍都束手无策的翁坑天坑,光是地下暗河的长度就要超过6000米。讲到这,她双眼放光,说如果探测成功的话,将是中国探洞界的新的里程碑。她说,我们总是问自己什么是真正的探险?知道危险在哪里,但不惧怕它。知道心里最脆弱的那部分,但是面对它。

 

“探索翁坑天坑是中国的重要里程碑”

问:近两年的探洞进展和成果是什么?

答:这两年来我们都在探索重庆瓮坑天坑及地缝。其实这翁坑天坑的渊源很深,他跟重庆奉节小寨天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坑,1994年英国探险队曾经来过这里,进行的第一次探险,却被汹涌的暗河逼了回去。之后英国探险队前后三次来到小寨天坑,无不全副武装,却一次又一次被击溃。他们的队长安迪·伊文思遗憾地说,看来,只能留给中国人自己来揭示了!

现在的进度,就如同上图描述的那样,只剩下小寨天坑往上溯流1.5公里,翁坑天坑往下走4公里,小寨天坑上游地下河段500米的距离。这500米,就是我们最近在探索的区域。

 

“中国探洞发展还不成熟”

问:探洞的经费来源是什么?

答:探洞的主要经费来源主要来自队员们每年几百块钱的会费,并没有政府专项拨款。由于探洞所需要的装备大部分都是非消耗品,所以我们这么多年的一个老队伍基本上能够做到每次探洞都装备齐全。

 

问:商业探洞的发展如何?

答:商业探洞并不发达,所获得的费用占比不高。有时地方想要开发一个洞穴作为旅游景点,我们会受地方政府的邀请去探一探有没有商业价值;或者是受邀去探一探洞穴中有没有水源,像2007年的侯家大天坑。但主要的经费来源还是会员费用。

 

问:中国的探洞与国外的探洞发展如何?

答:相比于国外,中国的探洞发展还相当不成熟。先不说我们国家很多的洞穴记录都是外国队伍探索出来的,在专业性上我们也没有办法跟他们比。国外队伍探洞不会在洞中留下垃圾,不会用手去触摸石灰沉积物,也不会吸烟,因为烟的成分会让沉积物停止生长。而我们的队伍都是大烟鬼,他们在洞穴中宁可不吃饭也不能不抽烟。在这方面,我们的路还很长。

 

“探洞在路上”

问:你们现在队伍的人员配置是怎么样的?

答:队员多为中国地质协会洞穴研究会会员,队员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洞穴探险专家组成,包含的学科有地质、测量、摄影、生物等。当然,我那一辈的队员都“退役”了,要顾家带孩子。

 

问:还招收新队员吗?标准是什么?

答:还招,而且人员比较少,欢迎大家参加。招收的标准主要是人品而不是技术,因为探洞本身是一项团队运动,如果队伍中都是专业的专家和高精人才,那么主见会太大,很难进行下去。

 

课程还没结束,刘佳学姐就要走了。两天后她还要去一趟俄罗斯,去探一探战斗民族们的洞穴。20191213号下午4点,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境外一个月,有事找我的哦鞥有请尽量用网络方式联系我,谢谢!”定位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1航站楼,配图是黑夜中一轮明月。在黑暗中的探洞,正在路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