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理解是,破坏力与生命力(创造力)是一体的。
用关系来举例。在关系中,我们总想寻找一种虚假的平衡。而实际上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状态,可以理解为双方随时随刻的较量。
敢于提出要求,敢于提出自己的各种自恋幻想,同时也允许对方拒绝,打破自恋幻想。反之亦然。
在关系中,需要全然投入到对自我的觉察中,深刻了解自己的需求,敢于打破平衡也敢于失败道歉丢脸,同时也给予对方同样的权利。
这看上去很bold,太冒失,而从发展的角度去看,童年类似terrible two自我形成的时期这种say no的力量的最强,在螺旋式成长的过程中,自我会不定期爆发。
在爆发前和爆发后,都是“蓄积能量”的阶段,可以说是蓄积破坏性的能量,也可以说是蓄积自我创造、自我建构的能量。
这时我们做什么呢?就是学习他人、关系、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他人底线、理解他人等等,各种小心求证和试探。
因此前面看似“bold”的破坏力就是在不断考验关系双方的自我成熟度和稳定性。
对自己的脆弱程度了解越多,对他人的脆弱程度(即慈悲)就能越好的去理解和把握,对关系的破坏、再生(创造)也就越加精微。
而最终,关系,即是自己。一切“关系”不过也都是幻觉,最终都是自己与自己“互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