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德鲁克告诉我们: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管理者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从四位优秀的管理者或学者中,再结合第一章帮我们分析作者从不同的视角说出我们不曾想、更不曾想到的新概念。
企业的管理必须有效,否则企业无法生存。比如“管理得到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常规思维是没事可干看起来管理者什么也没做,没发挥作用。非要看起来忙碌无序又无效才是最佳状态。其实是扎扎实实建立避免发生各种突发事件的机制。来放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具体在工作中实施“日清”工作法,来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围。
没有组织和个人在管理上相辅相成的有效性,就难以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在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是发生在组织外部。
管理者都应该学会有效性,这是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的必经之路。有效性的学习是一种挑战和一种实践,且没有捷径。在过程中才有压力和动力。如同禅宗里一句话 ,“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
有效管理者可有培养的,在实践中去学习有效的管理习惯。作者认为:有效管理主要在时间上把控,分清主次事情、建立自己的优势,善于利用自己和同事长处。集中精力,达到做出有效的决策。
本书大部分讲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利用好时间做有效的事情,把追求成效变成一种习惯,才有绩效。
为什么作者一直强调时间和有效性呢?
因为每个人的智力、想象力、时间、精力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有效的工作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第八章大总结本书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
要做到卓有成效分几步:
1.记录好时间
2.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
3.充分发挥人长处
4.掌握好自己时间做到要事优先
5.研究有效的决策
我的感悟是喜欢禅宗里一句话 ,“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作者给了我们普通人管理自己走向卓越的信心,曾以为优秀的人都是天生聪明,资源很好。其实是他们向优秀的人学习一些方法,并且不断的去践行最后才达到的。只要我们自己想去改变,都是可以的。比如在工作中合理分配时间,发挥自己的优势又利用别人的长处,在事件中去多思考避免出错就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