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父母都知道要常常表扬孩子,这样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尤其是像我一样,生长在中国式家庭里,备受打击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更加不愿意在孩子身上重复自己的童年阴影。因此,不管是对着自己家孩子还是别人家孩子,都玩命猛夸。不是有句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么。但是,你知道吗?如果表扬的方式不对,孩子很可能成为不会自觉学习的人。
亲戚聚会的场合里,我女儿作为家族里第一个孩子,常常被要求表演节目,背个唐诗,引来大舅妈的惊叹:“哇!你好棒”;跳个舞蹈,二姑父当着我的面说:“这孩子好有天赋,你们得好好培养啊”。孩子马上人来疯地表示她还会算算术。在经过几个加减乘的简单考验后,又引来一众长辈赞叹:“这孩子真聪明”。
当我的孩子被夸奖,其实我是有点尴尬的,因为我很感谢他们的好意,但是又不得不反对他们这种表扬的方法。所以,我会把他们说的不妥的地方,换一个表扬方式,再给孩子讲一次。
我具体会怎么说呢?比如说,大舅妈夸她背唐诗真棒,我会立刻当着女儿的面,重新表扬她一次说:“她特别喜欢唐诗,花了不少时间背唐诗的。”二姑夫夸她有舞蹈天赋,我就会说:“她在舞蹈方面还是很努力的,她希望自己能跳得像老师一样优美”或者如果亲戚们夸她在数学上有天赋,我就会说:“她确实很喜欢算数,经常练习。”
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别人夸我孩子,我应该很高兴才对啊,但是,我要这么夸孩子是别有用心的,这里面有大学问,关键就在于你是在给孩子灌输成长型心智模式,还是固定型心智模式。
斯坦福的研究结果
成长型心智模式和固定型心智模式,是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徳韦克教授在她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
德韦克教授30年前就开始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遇到挫折,有些孩子能够屡败屡战、不断努力去克服困难,而有些孩子却会轻易放弃,甚至不敢去迎接挑战?
她做了大量的研究,最终发现,孩子的思维观念起了重大作用,孩子到底是认为一个人的智力、能力、品质,是主要由先天决定,还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大幅改变?如果你认为主要是先天决定的,后天改变的余地不大,那你就是固定型心智模式,但如果你认为这些方面虽然有先天成分,但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大大地改变,那你就是成长型心智模式。
夸孩子“棒““聪明”“有天赋”,就是在无形中给孩子灌输固定型模式,因为你这等于是在跟孩子说:“你数学这么好,是因为你聪明。” “你画画好,是因为你有画画的天赋。”它还会给孩子另外一种暗示,就是大人之所以表扬他,是因为他聪明、有天赋,所以他如果想要以后继续得到大人的表扬,得到大家的认可的话,就要继续展现出他很聪明,很有天赋的样子。这就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他的那些天赋上,而不是后天努力上来了。相反,如果你像我刚才那样,夸孩子“喜欢唐诗,花了不少时间背唐诗”“经常练习算数”这就是在暗示孩子,大人最看重的是他的努力、练习和勤奋,所以如果他想要以后继续得到大家的认可的话,就要继续努力练习、勤奋学习。
这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德韦克教授就此做了大量的实验。比如说,让孩子做一个很简单的积木拼图游戏。孩子们都顺利完成了,然后实验者对一半的孩子说:“你真聪明!”对另一半的孩子说:“你真努力!”结果她发现,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在表扬上的不同措辞,就造成了孩子们此后很不同的表现。第一就是,被夸聪明的孩子,此后会更可能选一个更容易的游戏题目,而被夸努力的孩子,此后更可能会选一个更难的游戏题目。
换句话说,被夸聪明的孩子会躲避挑战,而被夸努力的孩子会选择挑战。这是为什么呢?就像我前面说的,一个孩子如果在成功完成了任务之后被人家夸聪明,他就会觉得聪明是更重要的事情,那怎么才能使自己看上去很聪明呢?当然是选择一个容易的题目,再次漂亮地完成任务,就能让自己显得很聪明了。如果选择一个难的题目,万一失败了,别人不是会觉得他不聪明了吗?
相反,对于那些被表扬努力的孩子,他会觉得努力是更有价值的。大家更认可的是他的努力,而不是他有多聪明、多有天赋,所以,他会更喜欢选择难的题目。因为难的题目才需要更多努力,那他越努力,不就越有价值了吗?所以,被夸努力的孩子,会比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可能迎接挑战。
我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人,这些人不怕挫折,特别注重提升自己,他们愿意自主、自觉地去学习,这些人常常是我们羡慕的对象,我们也希望自己孩子能成为这样的人。那么就留意表扬孩子的方式,帮助孩子养成成长型的心智模式吧。
注:本期部分内容源引自《自我理论:动机、人格和发展的角色》(Carol S.Dweck)、《表扬有技巧:别让夸奖害了孩子》(魏坤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