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延高铁轨道贯通!陕北老区迈入“高铁时代”
最后一对500米长钢轨精准落位,黄土高原上,这条穿越91%桥隧的高铁动脉,将革命圣地延安拉入全国高铁网。
7月1日15时许,延安站建设工地气氛凝重。当中铁十一局施工人员操作铺轨机组将最后一对长钢轨平稳嵌入无砟轨道板,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实现全线轨道贯通。这一刻,陕北革命老区没有高铁的历史正式进入倒计时。
轨道贯通标志着西延高铁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这条穿越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高铁动脉正式进入开通运营倒计时。
1 . 攻坚克难:91%桥隧比的极限挑战
西延高铁铺轨工程始于2025年4月18日,施工团队在短短74天里完成了正线铺轨任务。
施工难度堪称国内高铁建设之最。线路穿越黄土高原沟壑区,全线桥隧比高达91%,相当于在近300公里线路上架起67座桥梁、打通47座隧道。施工中面临16处长大坡道地段,最大坡度达30‰,相当于每前进1000米就爬升30米。
“铺轨施工精度要求极高,交叉作业频繁。”西成客专陕西公司西延高铁指挥部指挥长介绍,“我们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智能工程线调度信息平台,实时监测铺轨机组、长轨运输列车等关键设备运行状态,实现可视化智慧管理和安全隐患超前预警。”
面对挑战,中铁十一局创新铺轨管理模式,构建WZ500型铺轨机组与BLCP500型铺轨机组协同机制,创造22小时双班铺轨27公里的行业新纪录。
02 技术突破:毫米级精度的中国智慧
在茂陵焊轨基地,一种“七级匹配焊接法”的创新工艺让556公里无缝钢轨的焊缝合格率达到100%。施工现场运用电感应正火设备,通过电磁感应技术对焊接接头精准加热,显著提升焊接质量。
“我们应用新型移动式道岔直流闪光焊轨机,极大增强了接头质量稳定性与荷载能力。”中铁十一局铺轨施工现场负责人林正东表示。这些技术突破使西延高铁成为 “智能建造”的典范。
延安站同步实施旅客流线优化方案,为施工与运营衔接做好准备。站长介绍:“我们在新建高速场与既有普速场分界点设置1800米硬隔离,新增第五候车室和6个实名验证通道,将旅客平均候车时间压缩至15分钟。”
施工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的铁路建设奇迹,为后续“四电”施工、静态验收和联调联试创造了条件。
03 国家动脉:包海通道的关键一环
西延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陕西省“米”字形高铁网主骨架的“一竖”。
线路自西安东站引出,设高陵、富平南、铜川、铜川北、宜君、黄陵西、洛川、富县北、甘泉北、延安等11座车站,其中新建车站9座。对铜川而言,这条高铁结束了当地不通火车的历史。
与在建的西渝高铁共同形成南北大通道,未来向北连接延榆鄂高铁后,将构建起纵贯陕西的交通大动脉。
作为“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西延高铁的贯通将革命老区纳入全国高铁网,使延安从地理边缘走向开放前沿,成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
04 老区蝶变:时空折叠的发展机遇
西延高铁的最大意义在于重塑陕北革命老区的时空坐标。线路开通后,西安至延安的铁路运行时间将从2.5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实现“一日往返关中陕北”的便捷通勤。
经济要素流动将因此加速。延安苹果通过 “高铁冷链”24小时直达粤港澳大湾区;延安小米借力“高铁电商”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华为云数据中心与延长石油的“算力+能源”合作项目加速落地。
旅游产业迎来新机遇。数据显示,西延高铁开通后,延安红色旅游客流量预计增长65%,“红色研学+高铁”套餐订单量已突破3万份。延安新区已签约12个红色文旅综合体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
民生福祉获得实质提升。在洛川县,果农通过“高铁+物流”模式将苹果单价提升30%;富县乡村教师借助“高铁通勤”实现跨县任教;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建立“高铁急救通道”,危重症患者转运时间缩短70%。
05 决战时刻:向十月通车冲刺
随着轨道贯通,西延高铁建设进入最后集中攻坚阶段。指挥长表示:“目前路基、桥梁、隧道和无砟轨道等重点施工任务已全部完工,新建8座站房基础和主体结构也已完工。”
下一步将重点推进 “四电”施工(通信、信号、电力和电力牵引供电)。2024年12月25日,西延高铁西铜段接触网第一杆已在清河特大桥成功组立,标志着牵引供电系统建设全面展开。
按照计划,西延高铁将于2025年10月建成通车。高陵站金属屋面施工已于6月顺利完成,4585平方米的屋面采用直立锁边铝镁锰合金板复合结构,兼具轻量化与高强度特性,为全线车站建设树立了标杆。
6月开始静态验收,8月启动联调联试。这条承载老区人民期盼的高铁,正朝着十月通车的目标全力冲刺。
钢轨延伸之处,变化悄然发生。在洛川苹果园,果农们正学习“高铁冷链”技术,他们的苹果将通过这条铁路24小时直抵粤港澳大湾区;延安革命纪念馆内,工作人员准备着“红色研学+高铁”旅游套餐,已预售三万份订单;西安交大教授计划每周乘高铁去延安大学授课,“双城科研班”将因一小时交通圈成为现实。
从轨道贯通到十月通车只剩三个月,建设者仍在奋战。焊轨工人李师傅的工装被汗水浸透:“我们要让每一条焊缝都经得起350公里时速的考验。”
延安站站长望向延伸的轨道,宝塔山轮廓在暮色中愈发清晰。革命老区即将迎来首列高铁,这片红色沃土的时空坐标,正在钢轨铿锵中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