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与屠呦呦的热点已经被新热点覆盖而慢慢淡化,我才有时间来理一理自己迟来的观点。
人们总是喜欢去比较,并且在比较中获得快感或痛苦,比较自己与别人,比较别人与别人。
那好吧,我们来比较一下:
呼声1:“一生努力不敌一场作秀” “半个客厅与2亿婚礼”比较的是努力的价值与价值的呈现形式。
社会需要不同分工才能往前发展,资源(包括金钱、名誉)自由又有规律的流动,有实力的拼实力,有形象的拼形象,各拼所长,各取所得,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便是任何社会评价机制都否定不了的成就。如果屠呦呦此生志在吸金,想必不会去做科学家,那么,获诺贝尔奖并载入史册对她的这一生来说,就是最圆满的千金不换的自我价值被实现的极大肯定。另外,作秀也没有看起来那么轻松,首先你要有能驾驭偶像派老大的颜值、天赋与情商,去让别人赏心悦目,去运营各种资源,去维护个人形象,这一切不受任何体制保护,你强,被粉丝与舆论高高托起,吸引各种优质资源靠拢;你稍有闪失,资源随即流向他人。(就算没整容,也要让媒体盯着去医院挨着捏一遍,确认一下)为了这短暂的不稳固的终会散场的秀,他背后付出的难以被量化的努力,我们未必看得到。诺贝尔奖,光宗耀祖的这4个字的价值,它所承载的荣誉,又怎能用半个客厅来衡量呢?领域不同,门槛高低不等,福利厚薄不同,受到的保护机制不同,根据自己的个人优劣及兴趣取向,扬长避短选择你适合进入的领域去努力精进直到最好位置,而不是因为明星赚钱,就都去做明星。社会资源自由流动,黄晓明2亿婚礼花费的也都是自己的可支配收入,他可以选择奢侈也可以选择节俭,他对自己的品牌形象负责,如果因为铺张浪费带来负面舆论压力,也是他自己承受。我们左右不了资源的流动,但我们可以心态平和的面对这些市场价值取向规律。
呼声2“媒体有扶正社会价值观的责任”最后把责任落到媒体上。
大部分媒体已经被市场化,追随热点,编辑信息,抢先报导。如果媒体不去做消费者喜欢看,愿意看的,她将失去受众,难以生存。再有作为受众的我们,对屠呦呦与黄晓明两者的需求层次也不同,从市场角度来讲,黄晓明本身就是作为产品来展示给大众欣赏的,媒体的抓取点多,关联报导也比较丰富,而大众对屠呦呦获奖的需求,首先是最宽泛的祖国荣誉的感同身受,其次是对万一自己不幸狭路相逢疟疾,对青蒿素新疗法出现的欣慰感,对于当下没有需求的人,这种关注度是比较弱的,媒体倾向性弱也可以理解。
任何事情,“存在即合理”,“合理”并不是讲存在即绝对正确,而是讲存在的状态一定是由既定规律演绎推纳而来,没有必要生气,何况是别人的得失呢?
所以,先做好当下最该做好的事情,到了个人影响力足以去撼动或改变一件事情的时候,咱好好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