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邓巴数告诉你,你为什么经营不好社群?

文:鲑鱼

从前,朋友只在书信能到达、脚步能丈量的地方。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近。

现在可以随时和远在欧洲的同学打一通视频电话。

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你的手机通讯录里存了2000个联系人,微信好友已经加满了5000人。

交游广阔的我们在漫漫长夜无心睡眠的辗转反侧中,拿起手机却不知道打给谁?在百无聊赖浏览朋友圈、刷着抖音的过程中觉得乏味?感叹知己难求、人走茶凉的人性凉薄。

在研究至今尚存的狩猎采集型社会时发现,一个宗族通常有150名成员;

在新时期时代农村规模大约是150人;

古罗马军队的基本单位是150人;现代步兵连的人数在120左右;

Facebook用户的平均好友人数是120人。

全球知名户外面料生产商的Gore-TEX公司设定的办公组织架构制度,当一个分支机构的成员超过150名时,就会把它一分为二,再增加一个新的办公机构。

上面频繁出现的神奇数字“150”,到底是什么?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邓巴数”,即150定律(Rule Of 150)。

邓巴数是由哈佛大学人类学家 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

这个定律指出,由于人类大脑皮层的大小有限,其所能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48个人的稳定关系, 这一数字是人们拥有的、与自己有私人关系的朋友数量。148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因此邓巴数也被叫做150定律。

也就是说,人们可能拥有150名好友,甚至更多社交网站的“好友”,但只维持与现实生活中大约150个人的“内部圈子”。

邓巴数定律指出,对于维系一个群体的关系,如果超过了150这一数字,那么就需要更严格的规章制度、法律以及执行标准,否则无法维持稳定、凝聚的族群。

150人并非绝对数,研究表明有的人的能力超过150,但大部分人低于150人这个数值。

来看一段很有意思的文字:

“我们的一生会遇到过八百二十六万三千五百六十三人,

会打招呼的是三万九千七百七十八人,

会和三千六百一十九人熟悉,

会和两百七十五人亲近,

但最终,

都会失散在人海。

《阿狸·永远站》”

我们一生中会和275人亲近,如果分摊到人生各个阶段,我们在每个阶段的维持稳定关系的好友远低于150人。

知乎上一个网友说:回首从小到大,我会发现,每当走过一个年龄段,总会有一些朋友在生命中悄无声息的离开。上了初中,小学的朋友少了一些;上了高中,初中朋友来往了也少了;上了大学,到了外地读书工作,认识的人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与此同时,故乡小伙伴们的音容笑貌却在记忆里越来越模糊。

两张图都表明,人们的社交维持在个位数的密友(含至亲)、21位内的好友(含家庭)、50以下的朋友(包含宗亲)、不足80位熟识的人。

金字塔模型显示实际上比邓巴数还更少,仅仅是123人内部圈子。

在社交中,也是在被邓巴数影响。或许你微信里面储存的朋友有几百上千或更多,但真正能在微信上聊一聊的能有多少?可能都不到150人。

微信教父张小龙,也是邓巴数的信奉者,因此微信,特别是微信群的很多设置规则都有邓巴数的影子。微信群功能的设置是这样的:群人数在40人以内,可以直接加进来,大于40人时必须得到对方的同意,而大于100人时无法通过识别群二维码来入群。

还有之前微信内测新功能,“不常联系朋友”,让你爽快地删除微信通讯录里的“无关人员”。忘记是什么时候加了几百个“好友”,朋友圈也早就被微商的营销内容侵略,当你的手机里躺满了闲杂人等和毫无营养的信息推送,真的是时候清理一下了。

微信的这些功能和举措无疑是在给用户减轻社交负担,这也符合邓巴数的规则。

就像微信的开机动画一样,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依旧孤独。这是对邓巴数字的另一种理解。  

邓巴数字对社群的影响

社群并非越大越好

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而精确、深入跟踪的人数为20人左右。该定律认为,这是由人的大脑新皮层的应对能力决定的。

邓巴数告诉我们社群并非人越多越好,

可现在的社群动辄几千上万人,但活跃度、黏性、变现能力都不行。

做生鲜、快销的社交电商在各小区异常活跃,变现能力强,一方面来自于成员之间因地缘连结较紧密,另一方面在每个小区都有一个团长(群主),上级电商再管理这些团长,这符合邓巴数。即成员数量合适,信息精准触达和可实现的良好的售前售后。

如果社群很大远远超过150人怎么办?邓巴数字指出如果要维系这样的体系,需要更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执行标准;需要拆分成更小的社群,保持良好、高频的互动;需要建立层级结构。从而实现大社群的稳定和凝聚。

这和使用邓巴数字的大企业架构相符。

社群为什么容易死

1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一下子触及到数十、数百人,这就是典型的"社交爆炸",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直高度投入社群活动,时间与精力都不允许。所有互联网产品最核心的使命就是要无限接近我们的真实生活,它是用来优化我们的生活体验的,而不是毁坏生活体验。所以,我们在8小时之外,需要与家人相处,需要阅读的时间,需要运动的时间。尽管有一部分功能会被社交网络替代,但我们不会因此而放弃最基础的生活需求。

2需求没有被满足

我们建一个群,不管是QQ群还是微信群,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为什么而聚在一起,这其中重要的枢纽就是"需求",因为同一个需求或是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人被连接到一起。有人单纯想要交流,有人想要学习,有人就是为了抢红包.......很多人加入一个群,心态自然就是:对他人期待的太多,或是对一个社群的期待太多。一旦他的需求长时间未被满足,很可能进而退群。

3人类还没有哪一种自组织可以基业长青

自组织是自由人的联合。自组织、自服务、自约束、自修复、自发展--我们总是期待着:总能找到类似的人,总有人站出来主动提供服务,总有人能够提出或主动遵守规则,出了问题总有人去解决,大家总能够在不断磨合调整中进步。生物的趋利避害特性导致了:我们每一个环节就会打折扣,最终就是大打折扣。

社群活跃与邓巴数的关系。过量的人和信息,低效的传播,对于自己需求的信息获取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