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芙琳-比阿特利斯-北风霍尔: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请你誓死捍卫我说话的权利!
—题记
-1- 没有被时间的尘土湮没光辉的作品
在世界十大文学名著排行榜中,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排名第四。
但是,这部作品在1847年出版时,并没有获得现在这样的荣誉。相反,该书一度被认为是一部“极其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小说充满阴森恐怖、变态心理和异教思想”。直至近半个世纪以后,这部作品才得到认同。并被称为“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中,是唯一一部没被时间的尘土湮没了光辉的作品!”
时至今日,《呼啸山庄》已经被公认为是一部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地位尊崇、声名显赫并拥有广泛的读者,尤其得到女性读者的喜爱。这或许与《呼啸山庄》所讲述是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曲折故事有关。
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恩肖从利物浦带回来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思克利夫,希思克利夫的出现夺去了老恩肖对小主人亨德利和他妹妹凯瑟琳的宠爱。老恩肖去世后,亨德利为报复把希思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而作为童年的玩伴,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却亲密无间。但后来,希思克利夫误以为凯瑟琳爱上了相邻的画眉山庄的少主人埃德加,然后不辞而别愤然出走。三年后,希思克利夫致富归来,却发现凯瑟琳已经嫁给埃德加,随即展开了对两个家族两代人的肆意的、疯狂的报复…...
-2- 荒谬绝伦的开始
或许艾米莉-勃朗特从来就没有想过写一部让别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作品,这也是《呼啸山庄》在出版初期被恶评为“荒谬绝伦”和“骇人听闻”的原因之一。
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恩肖先生对于养子希思克利夫异乎寻常的爱,是所有仇恨的起源。
在这位小吉卜赛人来到呼啸山庄之前,少庄主亨德利还是父亲眼里的小宝贝:
哎,我的好小子,我今天要去利物浦,要我给你带点什么?
三天以后,焦灼等待的少庄主没有迎来期待的小提琴,他和妹妹凯瑟琳只看到父亲带回了一个穿着破烂、头发肮脏的小男孩。老庄主把这个小东西看做是上帝的赏赐,并以他们一个早年夭折的儿子——希思克利夫——来命名。奇怪的是,老庄主特别喜欢希思克利夫,爱他远远胜过了少庄主亨德利和凯瑟琳!从此,在老父亲眼里,自己的亲生儿女反而成了令人生厌的东西。
亨德利是个没用的东西,任凭他到哪儿,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的!
我不能爱你,凯茜,因为你比你哥哥还要坏,去做祷告去,求上帝饶恕你,我想你母亲和我一定都后悔养了你!
在老管家内莉-丁恩太太眼里,这一切也是充满了不可思议。
我常常感到奇怪,我的主人在这个忧郁的孩子身上,到底发现了什么,会这么溺爱他。
而希思克利夫也从未放弃利用这种溺爱:
他完全知道,他已经攫取了那位老人的心,而且也清楚,只要他一开口,全家人便不能不依着他。
父亲对希思克利夫无法理解的宠爱与偏袒在少庄主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希思克利夫被当作一个篡夺父亲的爱心、侵占他的特权的入侵者。老庄主去世后,继承家业的亨德利立即剥夺了希思克利夫上学的机会,并把他赶到仆人那里,强迫他跟庄园的其它小伙子一样干重活儿,并经常接受鞭打……
毫无疑问,复仇的主题是贯穿《呼啸山庄》最直接的一条主线,而仇恨的缘起却是老恩肖对希思克利夫无法解释的、超越血缘关系的爱。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黑格尔的名言: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是人们的常识,难道我们文艺工作者还有不懂得么?
很明显,艾米莉-勃朗特并没有受到这位同时期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影响,而作为一个非专业的文艺工作者,艾米莉就是靠这种“无缘无故的爱”引燃了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三十余年的爱恨情仇。
-3- 这是个很糟糕的结局
在画眉山庄的少庄主埃德加-林敦及其妹妹伊莎贝拉第一次拜访呼啸山庄时,当着凯瑟琳和客人的面再次受到亨德利羞辱的希思克利夫就立下了复仇的誓言:
我在打算怎样找亨德利报仇。我不在乎等多久,只要最后能报上仇就行,但愿他别在我报仇之前就死掉!
作为一个亲历者和旁观者,管家内莉-丁恩劝解到:
惩罚坏人是上帝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宽恕人。
希思克利夫的想法则类似于弗拉基米尔-普京:宽恕他是上帝的事情,我的事情,是送他去见上帝!
我会想出最好的办法来,在我想着这件事时,我就不觉得痛苦了!
可见,手刃仇敌、快意恩仇对希思克利夫来说,是一件多么爽快的事情!
事实上,他的确做到了:他设局夺得了呼啸山庄,间接让亨德利酗酒而亡,并让呼啸山庄原有的继承人——亨德利的儿子沦为奴仆;他骗取了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的爱情并与之私奔,让埃德加蒙羞并最终抑郁而终;被虐待与羞辱的伊莎贝拉被迫逃亡并最终客死异乡……
在我好奇希思克利夫还要做出什么更令人发指的报复行径时,他却踩了刹车。
这是个很糟糕的结局,我拼死拼活,竟落得这么个荒唐结局。我毁掉了这两户人家,可是等到一切安排妥帖,正是我向他们的后代报仇雪恨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了欣赏他们灭亡的心情,而且也懒得去干那些无谓的破坏了。
这个体格健壮、生活有节制,应该活到头上再也找不出一根黑发的希思克利夫——死了!
希思克利夫的死是如此的勉强与不可思议,我反复地阅读他死前的大段的内心独白也未能领悟,以至于1939年电影版的《呼啸山庄》把希思克利夫的死设计为凯瑟琳的幽灵在一个严冬的雪夜把他召唤到荒原上的某个地方,在死亡中重新相会……
我在想,艾米莉-勃朗特肯定也意识到,如果希思克利夫不死,呼啸山庄的故事已经无法再继续延续下去。尽管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符合人物性格的情节设计,但有了一个相对幸福的结局,或许也是一个女性作家内心的最终期待吧。
而且,总得有个结局吧!
-4- 任性倔强神秘的粗犷美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出生在英国约克郡的一个山区小镇桑顿。我没有考证《呼啸山庄》发生的地点与其出生的偏僻山乡有多大的联系,同时,我也很难发现故事的背景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太多的关联。
呼啸山庄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整本书中除了提到过利物浦、伦敦和一个叫吉默屯的地方,与这个现实世界为数不多的联系就是偶尔出现的、几个还能反映现代文明的单词,如:牧师、律师、执法官等。故事发生在英国的乔治王时代,艾米莉在乔治王时代出生,在维多利亚时代成长,但书中却很难找到这两个时代的影子。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个蜗居乡村,外表冷漠性格孤傲任性的女子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写给自己的一部作品,仅为记录自己的生命,展示自己的才华!
所以,看到译者宋兆霖先生把《呼啸山庄》当作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时,从内心深处,我还是为自己的肤浅感到惭愧的。但愿在以后的重读中能有更深刻的领悟。
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踌躇满志,世俗等级观念到处横行,身份第一,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强烈的压制,人性被残酷的扭曲。正因如此,具有强烈反叛意识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通过作品中的主人公,对罪恶现象给予揭露,起而抗争,把自己的正义、自己的激情、自己的愤怒都融入这部作品中……
在出版近半个世纪后,《呼啸山庄》终于迎来了这个世界最为广泛的认同与推崇,任何不解与质疑的声音都不足以撼动它的伟大。这又让我想起了最近读过的《斯通纳》,这是一部首版后同样被搁置了50年之久才畅销的作品,我有时在想,是不是现代社会普遍焦虑的情绪才让人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斯通纳的平淡生活,并重新在内心深处定义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呢?
同样,19世纪末期的人们,是不是也接受了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奔放不羁的艾米莉,继而也以粗犷、原始、刚强的姿态释放天性,迎接呼啸而来的20世纪呢?
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什么样/对我都是有意义的
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美好/它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