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聚会结束后,朋友唐突然提出晚上想到我家里过一夜。我略惊讶地看向她,她并不是喜欢在别人家留宿的人。
她的左手悄悄缠上右手,然后颓然地叹了一口气,“我在家里过不下去了,每天我都像发疯似的埋恨自己的妈妈。很多事情,过去了十多年,我都不能原谅她。”
我一愣,“你妈可是上学时会帮我们全宿舍洗袜子的人!看着挺好的呀,你怎么会……”
唐说,她妈妈的家务活、为人的确挑不出一点错,她也是曾信誓旦旦地保证不让妈妈受半点委屈的人。上大学后,她突然发现,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对未来踌躇满志,怎么就她越来越自卑?那段日子,她每天晚上都睁着眼到天亮,又翻了许多心理书,顿然惊觉,是不是小时候的阴影造成了她现在胆怯又缺失安全感的性格?
唐长叹一声,她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为了生弟弟,她一出生就被寄养在姑姑家里。她在姑姑家也曾是打得了班霸的“侠女”,回到自己家后,直来直去的野性子没少给家里惹麻烦。那时候妈妈刚怀上弟弟,压力很大,有几次忍不住骂她是多余的孩子。小孩子的心思最是敏感多疑,即使那时候并没有发作,以后每每跟家里闹脾气了,她心里都一直有个声音提醒自己,她在这个家是多么的“多余”。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年龄增长带来的理智成熟并没有消磨暗藏心底的自卑,她现在甚至对着双鬓微白的妈妈,突然会变得歇斯底里。
旁人看来,一句失言在母女深情面前,多么微不足道呀。但是一段情深,并不能抹去一句伤害。曾经有一个女孩告诉我,她每一次踏进家门前,都在设想爸妈的离去。究其原因,原来是小时候她的父母吵架时,曾当着她的面说不想要这个孩子了。女孩性子明媚乐观,但是再美好的外表,也会因为一句话,悄悄地对生活起了不安。
记忆中,父母最常对我说的话,就是“你还小,你不懂”。他们已经习惯了以年龄为由,忽视孩子对于生活敏锐的情感感知。于是一句随口的斥责,一句无心的否定,不经意间可能拿去了一个孩童时代对于自己生命意义的神秘和珍爱,和一个纯真孩子对自己的自信,被言语伤害过的心灵无论如何不再是天真的了。
生活中不乏多年后孩子声泪俱下地向父母控诉当年言语伤害的例子。父母多会露出一脸茫然,连他们自己都记不清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而不以为意者也居多。在父母看来,小小孩童怎么会懂这些自尊?也许年纪尚轻,稚幼的孩子也许听不懂父母恼羞成怒的话语含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话像一把无情的刻刀,在他们脆弱无助的时候,会一刀刀凌迟他们的血脉,而他们全然顾不了这些话,是否还具有当初的恶意。
我无法想象,当唐在午夜梦回时,泪流满面地否定自我存在时的孤立无援。成年后,我们时常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遭遇各种难听的责骂,那种程度,更甚于多余二字的含义。但不同在于,成年后的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否定,都有一套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心里为自我价值摇旗呐喊。而孩童时代遭遇的否定,像发酵酒精,年代越久远,则越有可能产生更深的怨恨……
养一个孩子有时候或许像看着镜中的自己。如果你能够尊重他作为一个主体的灵魂,客观地看待他的功与过,不会因今天下雨明天刮风口无遮拦地迁怒于他,那么请你细心留意,他正在以健康成长的心灵回应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