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貘mò尊知多少——井姬盂yú鏙cuī和倗国貘mò尊(下)

三、倗国M2158貘尊

貘尊(两件) 西周中期早段

出土于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158

现藏:山西青铜博物馆

这两件貘尊器型,纹饰一致。

通长18厘米,通高11厘米,无铭文。

倗国貘尊的整体造型与井姬盂yú鏙cuī类似,为站立的貘形象,身形敦实,憨态可掬。昂首,圆眼内有圆凹瞳孔,眼眶阴刻,眼角微尖,眼上有浮雕弯眉,以向下垂落的拱形阴线勾出。鼻吻部似短象鼻,自然下垂,鼻部实心无流口。圆耳似蒲扇。四足短粗,臀尖为三角形短尾。

背上有盖,盖中央铸一圆雕凫形钮,朝向前方,凫身肥硕,曲颈长喙,双翅并拢,尾垂地,静卧于器上。

器盖和貘身上主体纹饰为阴线重回纹,臀部饰目云纹和云纹,四肢外侧各饰一夔龙纹。

这对貘尊虽然比上文的井姬盂yú鏙cuī小一些,但皮色光可鉴人,纹饰工整华丽,造型写实生动,美感上是更胜一筹的。

倗国墓地位于山西运城市绛县横水镇,北依中条山余脉绛山(又名紫金山),南有涑水河,共发掘西周时期墓葬1299座,绝大多数西周墓为东西向,墓主头向西。

绛县横水M2158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有腰坑、二层台,葬具为两棺一椁,墓内6名殉人和2只殉狗,随葬品1935件(组),青铜器902件(组),墓主是一代倗国国君,墓葬年代为西周中期早段。

四、余论

青铜貘尊目前见到的有6只,它们形象独特,生动活泼,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高超的写实能力。

貘为夜行性食草动物,灵活的长鼻子是其主要特点,亚洲现存只有马来貘,生存于南亚地区,中国境内如今已经没有貘生存。

多数学者认商周时期的气候比现在温热,黄河中下游分布有野生的象、犀牛和貘等动物,殷墟出土过貘的骨骸,貘尊也证明了气候环境沧海桑田的变化。

“貘”一词在我国传世典籍中并不少见,有关“貘”的记述最早为《尔雅·释兽》:“貘,白豹。”

但古籍所指是奇蹄目貘科动物还是其他物种,一直有争论,一种认为古籍中的貘就是大熊猫。另一些学者认为就是现代仍生存在亚洲的马来貘。

目前看来,不同古籍描述的形象不同,所指的并非同一种动物。

传说貘以铁为食物,还可以食噩梦,辟邪。唐代白居易写《貘屏赞》,说把貘画在屏风上可以治疗头风,他所描述的形象“象鼻犀目,牛尾虎足”,或许就是唐代外地进贡的马来貘。

录其全文于后:

《貘屏赞》唐 白居易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寝其皮辟瘟,图其形辟邪。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首。适遇画工,偶令写之。按《山海经》,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因有所感,遂为赞曰:

邈哉奇兽,生于南国。其名曰貘,非铁不食。

昔在上古,人心忠质。征伐教令,自天子出。

剑戟省用,铜铁羡溢。貘当是时,饱食终日。

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铄铁为兵,范铜为佛。

佛像日益,兵刃日滋。何山不chǎn?何谷不huī?

铢铜寸铁,罔有孑遗。悲哉彼貘,无乃něi而。

呜呼!非貘之悲,惟时之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