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提摩太凯勒的有关城市植堂的文章。他非常看重大城市的植堂。他觉得大城市有非常多的优势是城镇和乡村无法比的,其中大都市(如纽约)最大的特点是多元化、全球化。因着多元化,大都市的里的人的思想都比较开发,更容易接受改变,包括信仰的改变。换句话说,他们容易接受福音。而乡镇的人的思想比较保守,很难向福音打开门。因着全球化,大都市的教会更容易推动给跨文化宣教。凯勒鼓励基督徒到大城市去工作和生活,到那里活出福音,建立教会。
凯勒的观点和大部分基督徒的传统的看法可能不一样。传统上,基督徒可能会比较偏向远离大都市,因为觉得那里太乱、治安不好、罪恶横行。尤其考虑到孩子的信仰可能会收到都市的负面影响,因此,比较倾向于选择相对安全的区域生活,在那里孩子的信仰可能会更单纯。然而,凯勒认为,基督徒不应该惧怕都市的负面影响,反而应该鼓励大家去了解都市的生活、思想,这样的信仰才是真实的。他也发现,其实生活在都市里的基督徒孩子,并不比在乡村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失去信仰,情况可能相反。原因是,城里的孩子在面对可能对其信仰带来挑战的事物时(比如毒品),有父母陪伴在他们身边,为他们解答心中的疑惑,帮助他们用神的话胜过试探。而乡村的孩子,小时候没有接触过那些有害的东西,反而更觉得那些东西有神秘感,一旦他们长大了,离开了父母的保护,进入了自己向往的都市生活,如果他们自己的信仰根基不牢固,可能他们很快会在都市里迷失。
还有一点,他觉得在都市里服侍更有挑战性,更需要道成肉身的精神,更需要深刻地掌握福音的内涵。
大体上我认同他的这些观点。也稍微改变了我以前的想法。以前确实比较排斥大都市生活,也担心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凯勒的思想改变了我之前对都市的看法。当然,神呼召凯勒进入了纽约植堂,神也呼召其他人进入乡村植堂。不过,他的文章激起了我对大城市的兴趣,希望能更多了解大城市。在网上找到一篇评比上海和世界其他大都市的影响力的文章。摘抄其中一些内容供以后参考。
—————以下内容是引用,原文上海相比全球其他「世界性城市」差在了哪里?—————
上海人口—接近 2500 万,高于纽约的约 2000 万,低于东京的约 3700 万。
教育研究
纽约的哥大、NYU,洛杉矶的 UCLA、USC、Caltech,伦敦的 UCL、LSE、IC,东京的东大、东工 etc...这些诺奖常客都值得上海的复旦、交大、同济等校多交流借鉴,而我知道后者近年发展也相当迅速。
文化产出
纽约有百老汇与街头文化,洛杉矶有好莱坞与冲浪文化,伦敦有摇滚乐与哈利波特,巴黎是时尚与设计之都,东京有二次元与自动化科技,首尔在大力推广韩流明星,香港也有以功夫电影为代表的文化印象。目前上海确实还缺少一项推广成功、或正在推广的标志性文化。
直观体验的不全面性
应当认可的是,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及东亚区域勤劳严谨的传统。上海不仅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公共服务质量与基础设施建设亦在当前全球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再加上长三角地区人口的质与量,上海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是指日可待,这对我们国家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
然而,由于上海相当多的基础设施均为近年新建,城市建设焕然一新。于是在 2016 年的今天,很多国人把世界各大城市的直观印象与上海的状况一对比,常常轻易就得出和上海相比,“伦敦路网窄”、“纽约脏乱差”、“东京电杆杂”等一系列虽是事实,拿来以一概全却未免有些偏颇的结论。
城市的历史与发展
一项很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因素是,一座城市的整体市容市貌,很大程度上受其发展最快的时期所影响。看一座城市,要带历史的眼光;在伦敦,街头巷尾保存有大量维多利亚时期乃至乔治王时期的精致古典建筑;在纽约,包括 381 米的帝国大厦在内的曼哈顿高楼大厦群已经有将近百年历史;在东京,这块庞大的世界人口第一都市圈在国内刚刚改革开放时就已基本成型。
早期发展的大城市的中心区域的密度,从 19 世纪末到今天,随着越来越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的发展,更多是呈下降趋势的。这点在最早发展的欧美城市能得到更好的展现,像曼哈顿密密麻麻的建筑与路网,即是其密度达到顶峰的镀金时代的遗产。而在今天,不看数据,谁又能想到美国密度最高的城市圈,竟然是市容市貌及交通方式方面满是无序蔓延(sprawl)痕迹的洛杉矶。
全球城市的自信
因此,市容市貌也好、基础设施也好,并不是判断一座城市的发展于地位的可靠指标,越是历史久远的城市,越是容易将发展成果埋在内里。
如果看一些日本的作品,可以看到很多东京人对纽约有很深的向往。可是这两者,在很多国人看来,分明是“秩序”与“混乱”的两个极端。而且从东京到纽约,航班络绎不绝,那些纽约迷并非都是没去过纽约只靠想象来憧憬,可那些东京人为什么依然如此向往纽约?难道真的是异性相吸?
在我看来不尽如此。在守序、安全的东京人,能对杂乱、危险的纽约能有认可与向往,恰恰是作为全球城市居民自信的表现。虽然东京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安全的城市治安、洁净的都市环境,这些纽约都需要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东京人却没有执着于这座“前辈城市”的缺点,而是看到了纽约有,而东京没有的东西。自由的街头气息、多元的文化融合、跨界的艺术氛围,这些东京不足的东西,让那里的居民能够向往这座,怎么看都不如自己老家的陈旧城市,能往看到对方优点而不是缺点看,本身就是对自身优点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