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了一本书,叫做《高效15法则》。时间管理的书已经读过很多本了,大多是“要事第一”、“四象限法则”等老生常谈的东西,所以一开始对这本书也没有报太多希望。因为书的封皮上写了“苹果、谷歌都在用的深度工作法则“吸引了我,抱着向高效能人士学习的态度,下单买了这本书。
本书作者凯文·克鲁斯是《纽约时报》、《福布斯》的撰稿人,同时也是一名创业家。这本书主要特色在于,他不是作者一个人的时间管理和高效工作经验的总结,而是结合了自己采访包括乔布斯在内的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时间管理技巧结晶。
如果说一个人的时间管理经验有局限性的话,那么书中来自于200多成功人士的采访记录和技巧,就非常具有普遍性和参考意义了。
1. 设定主题
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表面上看一直在忙,但有时候我也不知道忙的意义在哪里 ,只是一旦停下来就会感觉空虚和内疚。于是我读书、学英语、练翻译,却由于缺乏反馈无法坚持。
做的时候内心清楚地知道,该做的有“读书”、“书评”、“口语纠音”、“《经济学人》翻译”等几大板块,可是任务太多不可能每天都顾忌到,所以经常面临着看着看着书,突然想起来周五《经济学人》更新,我该去更新知乎翻译专栏了。
可是翻着翻着,脑海中又闪过一个写作灵感,赶紧切换电脑后台到“素材”板块,又耽误了翻译,如此反复,往往是一晚上瞎忙,睡前却只留下两个都没完成的任务。
根据书的方法,可以采取“主题日”的方式 ,把一周内的任务按照主题分开。比如生活美学类公众号丹尼尔先生,他习惯每周六原创更新,其余时间更新美图、美文、家具、音乐等等。开头把这个规矩定下来,后续照做就可以了。这样虽然是日更,但是写文的压力并不大。
参考丹先生的做法,我也把自己每周定了任务:
周一:健身,发表上周的《经济学人》Leaders翻译
周二:更文一篇
周三:健身,写英语口语新闻一篇并发表
周四:写书评,读书
周五:健身,跟老婆看电影,同时写昨天的书评
周末:读书,更新口语社群课程,逛街等等
这样定下来后,每天做的事,前一天晚上通过日程表写出来,这样可以避免慌乱,忙还是忙,效率却要高得多。
2. “做什么”的意义,远远大于“怎么做”
之前8小时以外,一直在忙忙忙却收效甚微,仍然睁开眼睛因为房贷发愁。可是最近想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把精力用在思考做什么事上面,而不应该盲目地抓起一件事就做。“做什么”像是选行业;“怎么做”这类细节是应该放在第二位考虑的。
就像同样做设计,一个人在淘宝做,一个人在百度做,工作还是一样的工作,可是回报可是相差几十倍甚至百倍的。而谁又能保证,百度人的设计水平一定完爆淘宝的Banner设计师呢?
“做什么”是赛道,怎么做才是具体跑步的技巧。这是很多人默默无闻的根本原因,却极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而反过来,现在活得明白、过得不错的人,都是认真思考过、并且按照心中的答案去做的那一小撮人。
3.任何工作,都不值得你去拿命换
周六去理发,办卡的那家人太多,想起来小区门口新开了个理发店,应该没什么人排队,就直接去那家了。
到了之后沙发上已经坐满了人,加上正在理发的,一共4个人。老板年级跟我相当,手法娴熟地咔嚓咔嚓给座位上的女孩理着发,见我进来,转过头微笑着说:“得等一会儿了”。
“等多久?”我问他
“半小时左右吧”
我抬手看了下表,说了生“好“,然后去了附近的好适口买了晚饭。
半小时后回来,恰好没人,我就直接过去了。我洗完头刚坐下的时候,又进来1个人问还要多久,老板回答说:理晚这一个我要吃口饭再理,大概一个小时吧。
那个顾客转身就走了。过了3分钟,又进来一个人,老板还是一样的回答,第二个顾客也是头也不回地走了。
我好奇地问老板:周日正是顾客多的时候,您不担心客户流失么?
老板停下来,剪刀悬在空中,说:
“担心也没办法,之前年轻时不懂,一站一天饿了也不知道吃饭,落下了胃病。现在上岁数了,宁可少赚一点,也不愿意再糟蹋身体了。”
我说:那你怎么吃啊?
"叫外卖”
他说着还朝着桌子那转了转头,我顺着他的方向看过去,一个白色塑料饭盒放在桌上,旁边的一万汤,在北京零上8度的深秋里,早已没了热气儿。而饭盒的旁边,杂七杂八地放着卷发器、剪刀和各种药水。
他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并且真的去维护身体了,尽管这是得了胃病“亏了本钱”后,才意识到的宝贵教训。
可是有多少人连夜加班,连“亏本”的机会都没有。从去年天涯副主编下班途中猝死,到今年夏天“德勤员工加班患癌”却被辞退,再到前几天网上盛传的“华为、阿里下班时间表”,很多人对加班的事,已经麻木了。
半个月前体检,医生诊断我为中度疲劳。再加上今年夏天经常肠胃感冒,导致身体现在很差。一直不理解有人因为变胖而买裤子、换衣服,直到我自己体重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猛增了20斤,去年蜜月买的裤都穿不进去了。这时候才真正体会一个胖子的悲哀。
“久坐不动”、“长期对电脑”、“手机不离身”、“极少锻炼”,“骑个摩拜上班就算健身了”,很多白领都是这样。加班时吃饭更是不规律。
前一阵子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叫做《那些拿命换钱的年轻人,换着换着就死了》,里面一段话说得深刻:
鸡汤跟你说一百遍,什么不要熬夜,不要乱吃东西,都是假的,没用。
生过一场病,你就都懂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疾病”是最好的鸡汤,“死亡焦虑”才是最好的鸡血。”
疾病才是最好的鸡汤,这话看着就扎心。
人总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有身子骨这东西,一旦失去了再也回不来,满血复活都是游戏里面的传说而已。
而没有目的的盲目打卡,其实追求的不是进步,而是期待的朋友圈点赞而已。
拿起一件事就做,不如好好思考如何调动哪些资源、可以帮助谁、借助谁来更高效地完成,不要等到爬上了梯子,才发现梯子搭错了墙。
时间管理只是“术”,能够进行自己管理、思维管理才是“道”。
迷路的指南针,一个平凡但不甘心平凡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