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火了的流浪大师,对于他的背景,大家都很好奇。
能讲授《左传》、《尚书》的人,肯定也是个有一定学识的人,怎么就成了流浪汉呢?
后来得知,这位名叫沈巍的流浪大师,其实是一个有学识、工作稳定、有社会地位的人,工作体面,是一线城市的审计局职工。这些标签放谁家孩子身上,父母都会很高兴的。
但是好学又博学且有正式工作的沈巍,为何会流落街头呢?这不合常规呀!
沈巍自述,是父亲对他管束严苛,他宁愿在外流浪捡垃圾也不愿回去。
沈巍从小爱读文史类书籍,但父亲深恶痛绝,只能捡垃圾卖钱买书,躲着看,也因此养成了捡垃圾的习惯。
他想读中文或国际政治专业,但在父亲的压力下,选了审计,进了审计局。
在单位也没落下捡垃圾的习惯,大家认为他脑子有病,于是“被休病假”在家,从此开始捡垃圾买书看书的流浪生活,一捡就是26年。
爸爸临终前愧疚落泪:儿子本可以在学习上有一番成就。
父母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我为了你好,管你,想把你变成我希望的样子,结果却毁了你。
二、
巨婴式成年人,也不少见。他们当初是如何被产出的呢?
爸妈的意见就是孩子的意见,爸妈的态度就是孩子的态度,爸妈不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做决定,于是什么都替孩子做了。
在家庭教育里,作为家长一方,对孩子有着深深的误解,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相信孩子的自主性,认为只有按家长规划的道路走,孩子才会好。
孩子喜欢文史哲,偏要他学数理化。
孩子擅长创意艺术类工作,偏要他考公务员。
甚至管孩子管到了细节:
不能留长发,学习会分心。
不要买新衣服,学习会分心。
不可以看电视,要全力学习。
就这样,孩子长大了,却成了巨婴式大人。
《少年说》里有一期,一个男孩哭诉这辈子都不想再吃苹果鸡蛋喝牛奶。因为从小学起,妈妈要他每天吃苹果,小学六年一共吃了2190个。
即便如此,妈妈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正因为我让你吃了这些,你才会长得这么高这么帅!”
可见,孩子不是不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被父母直接否决掉,真正的根源是在父母。
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强制要求孩子跟着自己的节奏走,当有一天父母不再能时刻监督,孩子的生活就会乱套,他本该拥有的自律能力,父母都给剥夺了。
《某大学一次性清退22名学生:在中国,有2000万大学生正在假装学习》一文指出,我国的本专科生已有2695万人,而里面真正在努力学习的学生,乐观估计只有500万。
努力冲刺高考的那一批学生,也是后来在大学课堂上发呆睡觉的学生。
尝过高考备战的苦,到了大学却开始疯狂的打游戏缺课逃课。
当孩子习惯了被父母左右,等到父母不再为他做决定时,他就是一个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力的人。
三、
真正热爱学习的学生,不是由父母严管出来的。
真正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也不是由外界推着走的。
有卓越成就的人,无不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才是克服艰难坚持下去的动力,同时也能带来成就感和幸福感。
当你的孩子活到三十岁,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热爱什么,内驱的动力严重不足,这种迷茫才是真正毁了孩子的根源。
《无声告白》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孩子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他们会在摸索中知道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或者最热爱的道路。
知道自己要什么,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真正的幸福。
假如作为父母的你,不曾有过这样的机会,那就更应该放开你管束的手,因为,孩子值得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