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被一篇《寒门难出贵子,是对奋斗者的公平》刷屏。
而这一切的起因是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自己生在北京中产之家,获得的教育是很多外地的学生所得不到引起的。
从而出现了这篇对阶层差异造成教育资源的差异,形成阶级固化的话题。
这么说吧,一个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成功的考进心仪的学府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平时对知识扎扎实实的积累还要善于灵活运用和总结。更重要的还有考试现场的临场发挥。
成就一个学生的原因太多太复杂,这并不是说寒门或者是贵门能够区分的。
在中国的古代之所以要区分寒门与贵门,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统治阶级为了更好的控制被统治阶级。
而最好的控制莫过于思想的禁锢,所以寒门子弟是没有接受文化的机会的。这跟欧洲黑暗时期只有少部分贵族与教士识字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更好的愚昧人民。
但即使是这样的环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还是有一大批的有理想有志向的寒门学子四处游学,拜读先贤著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这样环境中的结果。
孔子说:“教而无类”。是说在教育面前人没有身份的区分,在接受教育上人人平等。已经在教育的层面上说清教育的公平性。而我国如今的教育也奉行九年义务教育,在基础教育上所有的儿童所受的教育是平等公正的。
我不否认在大的城市中生活的儿童在见识上要优与其他地区的儿童,毕竟好的资源由于市场效应都会涌进大城市。但这绝对不是一个学生能考入名牌大学的必要因素,只是增加了他们对生活更多的选择。
我们再来看看所谓的贵子的含义:贵子是日后当显贵的子嗣,身居高位日后拥有权势与财富,不低于人一等的人。
而寒门的定义是什么?是家徒四壁上不了学,还是在经济上低于你的人?我真得很想知道一个在北京的中产阶级出身的孩子怎么就成了大家口中的“贵子”。以经济基础来划分阶级,到底是谁给你的勇气?
无产阶级奋斗了这么多年,终于又被你们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这种思维真的是细思极恐。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风水,永远是轮流转的。
我相信文章中那些父母完全不教育孩子整天打麻将,而孩子却还是考上了重点大学的案例是特例。就像我说的,一个学生的学习成就是众多原因造成的,一个良好的的教育环境是保证知识之花盛开的土壤。但有经济基础不等于懂教育,也不等于有家教,更不等于是对未来家门出贵子的保证。
只不过“成为王侯败者寇“的传统思想还是被很多人推崇,但大学仅仅属于人生的一个阶段,以是否考上好的大学来区分学生的好坏不仅是不可取的,还使得人们对其他的品质与精神追求逐渐弱化。
这不是进步,是教育的退步。
“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不是我们读书之人所要实行之事吗?
从概率上来说,熊轩昂作为北京中产之家里成功考上重点大学的考生也只是个案,毕竟与他相似的家庭在北京还有太多太多。但并不是所有与他环境一样的学子都考上了清华。
高考是平民上升的渠道之一,如果只能掌握在有钱有权的人的手里,那才是真正的可怕。
曾经繁荣一时的古希腊就是因为平民除了建立军功之外没有其他的上升渠道,而变的穷兵黩武最终走向了灭亡。我实在很难想象在文化昌明的现在还有人鼓吹阶级。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实现理想把想做的做到极致,怀揣着热情与梦想的生活才是教育的一种圆满。而不是告诉人们只有有经济条件的人才能成为日后的“贵子”。我不敢想象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多绝望。历史的洪流永远流向更加文明更加平等与公平的方向,而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坎坷,但文明只会向前不会退化!阶级固化的前提是思维的僵化,当你发现你所能选择的路只能选择一条的时候,无论是对一个人或者对一个社会都将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