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覷覷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
*只是将自己现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幻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都是变幻不实的事。不独从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如此深观。凡一念起。决定就要勘他个下落。切不可轻易放过。亦不可被他瞒昧。
*唯有心内烦恼。无状横起。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柰何。此乃八识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此处最要分晓。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他笼罩。决不可随他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抖擞精神。奋发勇猛。
*若生欢喜心。则欢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矣。至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
*话头用力不得处。观心照不及处。自己下手不得。须礼佛诵经忏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诸密咒。皆佛之金刚心印。吾人用之。如执金刚宝杵。摧碎一切物。
*不得将心待悟。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穷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撇过。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参话头。着力提起。如金刚宝剑。
*众生恃其我见坚牢难破。所以一言之逆不能受。一事之违不能安。一饥一寒之不能耐。一念之欲不能净。斯皆不知忍之之方。徒增我见之执耳。
*凡有所作皆当忍之。是则举心动念处以忍试之。举足动步处以忍先之。折旋动容处以忍持之。喜怒哀乐处以忍验之。如斯则心有不敢妄动。身有不敢妄作。事有不敢妄为。情有不敢妄发。故老氏曰。不敢为天下先。
*学者当于未动时著眼。方乃得力。
*因迷此心变而为识。则失真如之名。但名阿赖耶识。亦名藏识。此识乃全体真如所变者。斯正所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乃真妄迷悟之根。生死凡圣之本。棱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既云藏识即阿赖耶。而又云常住。则本不动也。然所动者非藏识。特境界风耳。偈云。前境若无心亦无。是则取境界者。非藏识乃生灭心耳。此生灭心强名七识。其实是八识之动念。所谓生机。若此机一息。前境顿空。而六识纵能分别。亦无可寄矣。若前五识原无别体。但是藏识应缘之用。独能照境。不能分别。故曰同圆镜。其分别五尘者非五识。乃同时意识耳。故居有功。若不起分别。则见非功矣。由是观之。藏识本真。故曰性清净。其过在一念生心。是为心病。有生则有灭。惟此生灭。如水之流。非水外别有流也。但水不住之性。见有流相。有流则非湛渊之水明矣。故棱伽二种生住灭。谓相生住灭。流注生住灭。此二种生灭。总属藏识。生灭不灭。则前七识生。生灭若灭。则唯一精真。其真如之性自兹复矣。复则识不名识而名智。故曰心无病。六祖大师所颂。约转八识而成四智。大圆镜智藏识所转。平等性智七识所转。妙观察智六识所转。成所作智前五识转。以妄属藏识之用。故真亦同圆镜。然六七二识因中先转。五八一体至果乃圆。如此观之。识本非实。而妄有二用。故曰但转名言而已。换名不换体也。且此体不在禅定修行。唯在日用一切。圣凡同时转之。唯在留情不留情之闲。故有圣凡迷悟之别。周子有志于此。谛向日用转处著眼。试定当看。 (四)
*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见𢆯言妙语杂毒。一齐吐却。次则识得本体了无一法。不可被妄想习气影子。发生种种境界。惑乱正念。次则要看本参话头。如六祖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本来面目公案。极力提撕。但有一切恶习现前。即将本来无一语看破。切不可随他相续流转。咬定牙关。此处定要把得住。方不被他摇夺。如此用心。乃是惺惺时着力处。若用心着力太过。则懈怠心生。便起昏堕。此时只须快着精彩。不可落在昏沉窠窟中。急须持咒。仗此咒力。足敌此魔。以藏识中多劫恶习。今被话头逼出变化无穷境界。一切魔境从妄想生。一切昏沉从散乱生。正恰用心之时。忽一念散乱即落昏沉。是须善知。永嘉寂寂惺惺四料拣语。最为切要。(五)
*若到一念不生处。亦是得力。不可作究竟会。直到工夫任运不假思惟。一念豁然。身心如脱空。方是工夫入手处。亦未是究竟。但能至此自然轻安自在。便生欢喜。然此乃是本分事。未是奇特。若生奇特想。便堕欢喜魔。便起无端狂知狂解。此关最险。未是到家。若以此为足。便起世间种种五欲因缘之念。此关难过。过者百无一二。所以不到古人田地。正是得少为足之过患也。饶你学人苦心一生得到此地。若被此等恶习所牵。仍是堕落生死坑中。前功尽弃。可不哀哉。(五)
*示古愚拙禅人
古愚禅人。自浮梁来参金轮。请益做工夫。老人因问。汝日用如何用心。答云。作唯心观。又问汝作观时。还见有境否。答曰。到这里总不见有境。老人曰。既不见有境。将什么唯心。禅人曰。某甲只是不忘能。老人曰。汝说唯心。是以知见做工夫。其实未达唯心境界。古德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汝于现前境界。还生分别否。若作观时。似乎忘境。逢缘依然分别。逐境生心。如此捺硬说唯心。终是不得实证。纵是忘得前境。若执着唯心。则是不能忘心。乃忘所未忘能。故心境不得混融。是名智碍。况未得忘境。强说唯心。以作实法者乎。古德云。丝毫未透。如隔千山。直饶做到心境两忘。一法不立。犹知见边事。况以思惟心。作究竟想。岂不为自瞒者乎。禅人今去南岳万峰深处。谛观水流风动。鸟语山光。触目盈耳。了无身心世界之相。打成一片。只这唯心二字。亦须抛向十方世界外。更有事在。若堕唯心窠臼。依然无出头分。(六)
*示径山西堂灵鉴智禅人
承教有言。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古德云。悟无生者。方见刹那。然既悟无生。又何有刹那之可见。若见有刹那。则非悟无生。今何云悟无生者。方见刹那。是则无生刹那。一耶异耶。佛依不生说刹那。则非异矣。祖师云。悟无生者。方见刹那。则无生刹那。又非一矣。若离一异求之。则无生意亦系驴橛矣。沩山云。今人一念顿了自心。名之为悟。即以所悟净除现业流识。是名为修。然流识者。谓微细生灭。即刹那心也。言悟后而修。则是悟而后见也。且悟后方见刹那。则前悟者非真无生明矣。今参禅提话头。虽云着力。而微细生灭。流注潜行。如石压草。黯然不见。若不断生灭。如何得悟无生。若非无生。又何以敌生死。若悟而后见。则世尊依刹那而说无生。又为剩法矣。西堂饱餐教义。今弃所习。单提向上一路。于此试定当看。但不可作义理和会。亦不可向意解中求。能于一念刹那中顿见无生。则佛祖鼻孔。一串穿却。(六)
*学人日用。观四大如影。观目前如梦事。观心如急流。观动作如机关木人。观声音如谷响。观境界如空华。作是观时。无我我所。无动我者。无作为者。去来坐立。无起无止。应念无生。是名入无诤三昧。(六)
*若疑情得力。则妄想不起。若才见起时。切不可与之作对。将心要断他。亦不得将心止他。亦不可相续他。但只觑见。便撇过。一撇便消。急急提起话头。深深看觑。则彼妄想自然扫踪绝迹矣。此是初心下手做工夫的诀。若话头纯熟。妄想自稀。不作障碍。久久疑情得力。妄想暂歇时。便得一念欢喜也。得些欢喜处。不可当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