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人之水“宿”山行
相对于“吃”,旅游学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住”这块的重视程度都要高很多。从历史根源上讲,国内旅游的开端是酒店业为外事接待的兴起,国外旅游则是以度假(在旅游学届常与观光作对比)为根本的旅游发展路线。从旅游经济价值上来说,旅游住宿都是旅游消费中占比最为突出的一块,特别是在国外门票经济已经非常弱化的环境里。
从社会发展的层面来说,旅游在住宿这块的价值更为多元化、效益更为良好:一是住宿形式的多样化(如酒店、民宿、营地...)使得住宿经营方的社会角色多样化(不仅可以是资本,还可以是居民、社会组织等);二是住宿是旅游活动聚集的空间,通常涵盖了旅游系统中各方面社群(旅游者、当地居民、中间商等)进行文化交流产生文化碰撞的地方;三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旅游者接触在地文化的“必要”的缓冲区,在住宿的空间里,旅游者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找到“家”或“日常生活”的感觉(特别是在标准化盛行的酒店业),也能够通过其服务人员及空间装饰等初步接触在地文化。
因此,旅游学人在其几种旅游模式中,对待住宿这块也会有不同的常见态度:
性价比导向。不管是公务还是私人出行,旅游学人都会遇到自己掏腰包住宿的情况。这时旅游学人首先需要为自己的荷包着想,不能完全按照最好条件的导向来进行住宿消费决策;同时出于自身的旅游权威性、学术性及学者身份,需要考虑到“我选酒店是专业的”、“我好歹也是个学者”等因素,所以不能完全按照经济的原则进行决策;最后,出于其工作的习惯性,所以需要选择有些特色体验及良好服务的住宿,在满足过夜需求的同时,能够学习他人的特点经验,收集住宿开发的相关素材。综合来说,这类自费住宿的情况旅游学人偏向于考虑住宿的性价比。
特色体验导向。在事务出游及研考出游两类模式中,从工作方面旅游学人考虑到项目地开发的工作内容,需要发掘当地文化特色并将其在项目策划中有所表现,从学习方面旅游学人则需要切身融入到目标案例的实际去了解情况,这都要求旅游学人重视在目的地获得的体验。这种重视不但体现在从“上帝视角”去观察在地产品服务的特色,还体现在需要亲身感受切实了解这些开发资源的层面上。基于这样的需求及动机,特别是两类出游模式或多或少都会获得单位或甲方的资助,旅游学人对住宿选择或要求便不太会考虑价格的因素,而是得充分考虑住宿是否能带来职业上及思维上拓展的价值,因而住宿的特色体验才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