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前他说,把窗户关了吧,可能会下雨。所以当我看完了这部两小时的电影,长吁一口气时,才发现今夜格外安静。
意外的为电影里痴叫不已的蝉鸣补充了环境背景。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一群笑容美好的人,在不理解、怨恨、遗憾和生命消逝的奏鸣曲前,走路、吃饭、打闹、睡觉、进而互相取暖。
这是由三场葬礼串起的电影。
第一场:遇见
第一场葬礼,是父亲的。
老好人父亲离开了母亲和三个女儿,跟情人远走他乡,母亲因此将三个女儿留给外婆,也去寻找自己的生活。彼时已经记事的大女儿幸子对这一切无法释怀,从此与父亲再未谋面。多年之后,再见,是因为父亲故去的消息。
在葬礼上,幸子遇见了父亲和情人的女儿玲子——此时玲子的母亲已经不在,因为和父亲的第三任妻子生活在一起,小女孩拥有了与年纪不相符的成熟。这一点撬动了幸子的心,离开前她对玲子说:我们四个一起生活吧!
是恻隐之心,还是相似的气味让这个从小就照顾妹妹们长大的姐姐竟然愿意接纳来自过去的心结,我也无从猜测,幸子一直说:“孩子是没有错的。”这其中,她或者也想告诉自己——大人也没有错。
因为她自己也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年岁递增,加上相似的生活际遇,可能让她突然很想了解那个她一直怨恨着的人,那个变成一缕轻烟、再也无法言语、只是将三姐妹儿时的照片一直珍藏在身边的男人。
爱是脆弱而又坚韧的东西,十多年时光的亏欠突然在火化炉升起青烟时显得无关重要,而在玲子奉上父亲的遗物——三姐妹的照片时,更加倍显温暖。
为什么常常一瞬间的表白能胜过所有的怠慢呢?
大约,这一举动暗含着父亲在这十多年的日子里一直在纠结痛苦,想到他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应有的代价,观众似乎觉得如此可以功过相抵,然后放下沉重的心结,一起来庆祝这来之不易的亲情的和解。
又或者,岁月没有互相亏欠,如果是一家五口一直生活在一起,大家的幸福感会比现在多很多倍吗?
未必。
每种生活模式都有需要背负的东西和与之相应的补偿,有人出生在宫殿里却要离家出走,有人一直在出走的路上,却也并不是别无选择。
你选择的当下,当你觉得痛苦时,看看你的选择同时让你拥有了什么。
第二场:原谅
第二场葬礼,是外婆的。
如果父亲的离去让三姐妹怨恨,那么母亲的离去,则让三姐妹真正感受到痛苦。
母爱之于孩子,常常不是为了让孩子得到适当的照顾,而是为了让心智上不成熟的孩子,确定一个重要的讯息,既是:我很重要。
母亲的离去让三姐妹怀疑自己不重要,不值得被爱,不过好在还有大姐,还有外婆。
而外婆去世的时候,母亲居然因为距离遥远而不来参加葬礼,无法原谅!——从此承担起家庭重任的大女儿一直这么想,母亲遗弃自己11年的旧恨,如今又添上新愁。
于是在外婆周年祭时,这部平缓如小溪的电影,爆发了第一次争吵。
关于过去的怨恨,大家一直避讳不谈的话题,一下子喷涌出来。
这次争吵打开了一扇门——原来,妈妈也没有因为成为了妈妈,而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妈妈也会害怕,妈妈也会瞻前顾后,妈妈也会痛苦到无法承受啊。
为人父母,就因该强大到无懈可击吗?
谁还没有想要放下一切一走了之的冲动呢?哪些选择承担的人,真的比选择放弃的人要高尚吗?
家人之间,是为了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能互相体谅而在一起,还是为了“全世界只有你应该对我负责”而在一起呢?
当妈妈害怕到无法承受,而女儿又太小无法体谅时,妈妈该怎么办呢?
这世界上有强大的人,就有脆弱的人,有承担的人,就有放弃的人,不要因为别人脆弱而心有不甘,也不要因为自己承担了就高人一等。
第三场:真美啊
第三场葬礼,是一个街坊的。
并没有太离奇的故事,接受了奶奶传承的小店一直经营,直到被诊断出绝症,入院前去看了一场樱花,于是直到死前还一直叨念:樱花真美啊。
偶尔也有这样的人生,没有太多的爱恨情愁,没有放不下没有离不开,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临死前看到美好的东西仍然能由衷地赞叹,不遗憾、不怀念,只是觉得:真美啊。
这就是不错的人生了。
我们该如何在生活有条不紊的流逝中,寄放自己的感情?
这部电影的答案是:仪式感的传承。
三妹妹从外婆那里学会的菜谱,尽管大家都不爱吃,她却过一阵子就要自己做来吃吃;
院子里的梅子树,每到成熟的季节就去采摘下来酿梅子酒,只有喝到梅子酒才能感叹一声说:啊,原来这就是夏天啊!
每年的烟花大会,即使不能穿着浴衣同去,也可以买上几支小烟火,大家齐齐穿上浴衣在院子里放;
爸爸教会我钓鱼,即使他带给我一些痛苦,但是钓鱼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幸福。
所以,爱着的人一起做过的美好的事情,趁还在一起,就经常一起做吧!
这世间的风太大,如果不知不觉吹散了我们,有了仪式感的传承,即使再做那些事情时只剩下一个人,我想,我也不会觉得那么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