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乐陵地域属古兖州,为九河下梢。
春秋,乐陵地域属齐国。
战国,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始建乐陵城邑,址位于今乐陵市城子后村南,属齐国。
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乐陵始设县,先属齐郡,后属济北郡。
西汉,乐陵县治不变,属青州平原郡,为都尉治;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史高因检举霍禹谋反有功,封乐陵侯,食邑乐陵,称乐陵侯国。
新朝,王莽改制,乐陵县易名美阳县,仍属青州平原郡。
东汉,光武帝刘秀拨乱反正,乐陵名称恢复,县治不变,仍属青州平原郡;建武九年(公元33年),邳彤之子邳汤徙封为乐陵侯,食邑乐陵,称乐陵侯国。
三国,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置乐陵郡,县为属治,郡县属冀州。
曹魏,乐陵郡县治所不变;正始五年(244年),曹操之子、曲阳王曹茂徙封乐陵王,改郡为乐陵国。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废曹魏乐陵国,封开国功臣骠骑将军石苞为乐陵国公,仍称乐陵国,县属之,治厌次。
东晋十六国,乐陵郡县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五个少数民族政权。
北魏,乐陵郡治迁回乐陵县,属沧州;兴安元年(452年)十一月,拓跋周忸晋封乐陵王,乐陵郡改乐陵国,十二月,周忸坐贪赐死,国除;和平四年(463年),拓跋胡儿去世,追封乐陵王,其养子拓跋元思及其子孙元彦、元霸相继袭封乐陵王;永平二年(509年),徙县治于今乐陵东北部一带,位置不详。
东魏:乐陵郡县因之,属沧州。
北齐:乐陵郡县因之,属沧州;皇建二年(561年),北齐宗室高百年封乐陵郡王,河清三年(564年)被武成帝高湛所杀。
北周:乐陵郡县因之,属沧州。
隋代,乐陵撤郡改县,属渤海郡。
唐代,贞观元年(627年),乐陵县治迁于今乐陵张元标村附近,属河北道沧州,中唐后属横海节度使。
五代十国,乐陵县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几个政权。
北宋,乐陵县属河北东路沧州;熙宁二年(1069年),乐陵县徙治咸平镇,即今旧乐陵村。
金代,乐陵县仍属河北东路沧州。
元代,乐陵县属中书省河间路沧州。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乐陵县徙治郭桥镇,即今乐陵市区位置,先属济南府棣州,永乐元年(1403年)棣州改名乐安州,宣德元年(1426年)又改乐安州为武定州。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武定州为武定府,治惠民县,乐陵县属之。
注:行吾整理,走读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