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发生在我家孩子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的事情,当时的事件发展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所以记录了下来。最近整理了一下,现在我想把它分享出来。
昨天接孩子放学之后在楼下的院子里面玩捉迷藏,开始的时候都挺好,虽然只有我们两个人,但是仍然玩得不亦乐乎。而且很多时候儿子还会故意发出一些声音来让我有线索去找到他。玩了几轮之后,轮到我躲起来的时候发生了一点意外。
我想增加一点游戏的难度,就躲在一辆私家车的后面透过深色玻璃看着对面儿子的行动来躲着他。旁边旁观的一个老太太和她的孙女也开始提供“帮助”了,老太太说“你爸爸上楼回家了,他不在这里了。”小女孩则指着我藏身的地方说“在这里呢,就在这里。”儿子和我围着车子又转了一圈,我也故意不发出声音想看看孩子会有什么反应。这时老太太又开始说“你爸爸上楼回家了。”我看到儿子站在哪里纠结了一下下,然后脸色就变了,他飞奔回楼门洞。我开始以为孩子是被老太太蛊惑了,就继续等了几分钟,接着我也觉得不对劲了,赶快跑回了家。
一进家就听到儿子在嚎啕大哭,那叫一个伤心啊。见到我回来孩子就大吼着质问我“爸爸你去哪里了?!”看着泪眼婆娑的小家伙,我既同情他,又有点委屈,还有点恼怒。我尽量的让自己保持着平静,回答孩子“我就躲在那辆车的后面啊。”
儿子的眼泪依然狂流“可是我都找不到你!”
我努力的证明着我自己“我真的就在那里,那个小姐姐都看见了。”
孩子也愤怒的喊着想要证明“我有找过的,可是我看不到你啊。”
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什么“是那个婆婆说的话你当真了?以为爸爸自己回家了?”看到孩子没有说话,我就继续说“你要相信爸爸,爸爸在和你玩游戏,爸爸不会自己走开的。”
孩子突然大吼“我不要爸爸了!我再也不要和爸爸玩躲猫猫游戏了!”眼泪奔流得更多了,儿子大喊道“走开,我不要看见你!”
我感觉这话题似乎谈论不下去了,于是我选择先沉默,于是我转身走到厨房去和妻子了解一下孩子回来的状态。把在楼下的经过跟妻子“汇报”了一下,然后也听了妻子把孩子回家后的表现说了一下。我们讨论了一下孩子情绪的原因,初步推测出几种可能性:一个是源自于安全感,因为找不到我,让儿子有了被抛弃或者舍弃的感觉;另一个是儿子感觉被戏弄了所以比较气愤;又或者是儿子因为游戏的挫折感到自卑失望了等等。
为了进一步和孩子确认,我又硬起头皮去和孩子做交流。看着涕泪满面的儿子,我既同情、难过也有点委屈,但是还是想和孩子继续沟通下去。
抽了纸巾帮孩子擦了眼泪鼻涕,然后慢慢的跟他说“我看到你现在很伤心,还有些生气,是因为刚才玩躲猫猫游戏的时候,你没找到我,以为我走掉了,你担心我不要你了?还是因为那个婆婆欺骗了你感觉很生气呢?”
“都不是,我也不知道。我想找你,但是找不到你。”
“嗯,我以为你已经很熟练玩躲猫猫了,我想增加一些难度,就躲在那里不出声的。”
本来儿子的眼泪已经收了一些,听我说完之后他的眼泪又涌了出来,然后他大声的说“我不要玩这样的躲猫猫!我要玩简单的躲猫猫!”
我递了一张纸巾给儿子,看着他说“我知道了,下一次我会注意的。你能原谅我么?”
儿子并没有接受,气哼哼地说“我才不要再和你玩躲猫猫了!”
我勉强笑了笑没有回答,当晚我们都没再讨论这个话题,但是我心里还是有点放不下,等孩子睡了我又和媳妇做了简单的讨论。我决定趁第二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途中在和孩子讨论一下。
第二天一早,妻子赶去医院做化验检查,我就顺理成章的去送孩子。走了近一半的路程后我忍不住打开了话题问孩子“宝贝,爸爸想跟你道歉,昨天和你玩躲猫猫的时候躲藏得太久了,都把你急哭了,让你很伤心,对不起了。你能原谅我么?”
孩子拉着我的手笑嘻嘻地说“我当然可以原谅你啦。”
我就紧接着问“那么你能告诉我,你伤心难过是因为什么吗?是因为我多藏得太隐蔽了你找不到着急呢?还是因为那个婆婆说爸爸走掉了?或者……”
我还没说完,儿子就打断了我的话“我现在不想讨论这个话题,我们说一些其他的吧。”我无奈的只能掐灭这个话题。
和孩子一路闲聊地去到幼儿园,然后怀着惴惴的心情去上班了。但是我意想不到的是,晚上回到家的时候妻子给我反馈的新情况。妻子告诉我,晚上放学后他陪孩子在楼下玩,又玩起了躲猫猫。因为我昨天的“教训”妻子提前和儿子做出了三个约定:第一约定了一个固定的范围;第二约定要要注意安全;第三约定了必须要一起回家。游戏的过程中妻子也会故意的发出声响来提醒儿子她的位置,然后她们就开开心心的玩了好久。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我们讨论了这个做法的意义,首先是这三条约定可以帮孩子建立了一个安全可信的界限;其次因为这些约定孩子也能更放松全情的投入到游戏里去享受;最后因为安全、快乐、信任会让亲子之间的关系更紧密。
第三天下午我去接孩子回家,在院子里孩子主动地提出来“爸爸,我们一起玩躲猫猫吧?”我说:“好啊!我听说你和妈妈有三个约定是吗?你能告诉我么?”……
以此文谨记:在情绪中道理是说不通的;共情、道歉未必能达到我的期待,我需要接纳这种状况的发生;界限可以帮助建立安全感;信任是安全感的基石;提前约定能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孩子需要的是身心合一陪伴,有挫折也能够克服;关注于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