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少年游》:深情婉转,哀而不伤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去年送你离去的时候,正是寒冬。萧瑟的杭州城外,行人寥落稀少。只有漫天的雪花,像春天的杨花一样,默默地在天空飞舞。那冰凉洁白无声的雪花啊,它是否知道我的不舍与离情。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匆匆今年的春天将尽。对你的思念从未消弱,心中想着去满目春光里走一走,也许可以些许消解对你的相思。

我走入明媚的春光,彷徨低回,四处顾望。只见漫天漫地的杨花,轻轻扬扬,飘撒在空中,好似冬天飞舞的雪花。

啊,一样的洁白,一样的轻扬,一样的无声,一样的默默,一样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可我思念的你,为什么,还不回来……

我是如此地思念你,可道路却遥遥阻隔,天涯杳杳难至。纵有万般情思,又教人如何分散。

白天里躲不开的思念,深夜里浓烈的更加难遣。没有你在我身边,我是多么的孤单寂寞。

思念难眠,无由排遣。我唯有卷起珠帘,在庭中自斟自酌,学古人那样,邀请天上的明月,来与我相伴。

春夜的寒风透过窗纱,丝丝凉凉,更觉孤寂。

皎皎的明月,照着我的庭院,把我独个的影子映在墙上。

清凉的月辉下,庭院中的一切,都是那么分明,屋梁,还有屋梁间的燕巢。

是否,那月中美丽的嫦娥,她怜爱那燕巢中的一双燕子,故此施予淡淡的清辉,明亮地抚慰它们啊。

而我,何时,才能见到你……

《少年游 》
润州作,代人寄远
(宋 苏轼)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苏轼的这首词,唯美浪漫,比兴风雅,出人意外,却又柔情缱绻,余味无穷。

上阙,寥寥数句,便写出了时间、地点,还有当时季节的特别标志景物。

时间,一是冬天。地点,杭州城外。景物,冬天的雪花。

用了一个比喻,像什么呢?杨花。

这个比喻很形象,贴切自然,毫不生涩突兀。

紧接着,时空转换,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如一把神奇造物的巨刷,瞬间换了场景。

时间,第二年的春天。

地点,不知何处,也许是馀杭城内,也许还是城外,也许是在迷茫的人群人流和街道中,也许是到处,也或者我因思念已不知身在何处。

这样的不交待,不确定下来,让思念更显得弥漫,无处不在。

景物,春天的杨花。

情况,是你还没有回来。

这个比喻,像是倒了回去,像是一个旋转或循环,更是一种一直连接紧密、从来不曾断开的思念。

从你离开的那一天,那一刻,在我的世界里,天地就从来不曾变过,全都是你。

不管是雪花,还是杨花,我都在想着你。

不管是冬天,还是春天,我都在想着你。

我在冬天里送你离开,思念了你一个冬季,如今春也将尽,我对你的思念,还像你刚离去时那般炽盛。

雪花,杨花,一样的洁白,一样的默默,一样的安静,一样的飞舞,一样的盛大,一样的无处安放。

这样深刻而长久的思念,怎么奈得从冬天持续到春天。

既是思念无果,相思无用,我又能如何排遣呢。

下阙,换了场景,从白天到了夜晚,思念继续。

白天里,想你时我还可以到处走走,看看杨花,想着冒雪离开的你。可孤寂无人的夜晚,我怎么排遣对你的思念呢。

我唯有学学古人,举杯邀请明月,听听风吹纱帘,望望月亮洒在庭院中的清辉。这样安静无奈的时光,只有独自感受品尝。

无意中看到屋梁上的燕窝,在明月清微的光芒下,两只燕子在里面了了分明,交劲而眠。

我只有望着清辉,看它抚慰下的一切,安闲的燕子,斜光下的画梁,一切历历分明,就像你清楚地不在一样。

在词人唯美的吟诵里,思念的情感浓烈,却不消极悲伤。恰如其分地表达与释放了相思者深刻的思念情感,余味深长而悠远。

真正是文之所至,情之所至,行于所当行,止于其不可不止,深情婉转,哀而不伤。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