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Panda reading 小读者频道
最近一款不是很火热的少年综艺节目《少年说》,它的形式是让中小学生天台上告白活动,在这些学生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久遗的青涩与纯情。也许观众都希望在当代的中国少年身上感受到那份青春、纯真与感动。
可是看了三集,笔者就不想看下去了,心里越发难过,觉得好像在虐待自己。问题并不是出在少年人,也不是节目制作,而是在那些少男少女的家长身上。
中国式家长的打击式教育
每个中国小孩都认识的人:别人家的小孩
节目里有一个特别令人心痛的小女孩,她和班上的女学霸是闺蜜,而女学霸经常考全校第一,小女孩和自己的闺蜜感情很好,小女孩的妈妈却时常对她说:你看你成绩那么差,人家考全校第一,她怎么会愿意跟你交朋友?
中国家长会在孩子面前提起另一个人,并不是真的为了要比个高低,更重要是为了要“激励”孩子上进。但激励的方式,却遗憾地总是以打击孩子的手段去完成。
在弹幕为小女孩清晰的逻辑思维喝彩时,镜头给到了妈妈全程面无表情,开口就是一套一套的成功学鸡汤语录,并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是你妈妈,我就是权威,我是在给你培养好习惯,你必须听我的,你不多遭受点打击你就不知道飘哪儿去了。
小女孩听着听着整个人就蔫了,接着妈妈又继续打击她,她终于受不了,哭着跑下了场。
有意思的是,在小女孩之后,她的学霸女闺蜜也登上了勇气台,自我介绍说自己就是前一个人说的什么都考第一的那个女学霸,虽然文化成绩第一,但经常被父母打击说你体育不及格、性格不外向,也会被父母否定。
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禁感叹一句,学霸也不容易啊,考了一次第一名,父母就会要求你次次都是第一名!看来,不幸福的孩子大都相同。
这样的童年,就算时光真的会倒流,我想各位也不愿回去。
每个人在某个领域都有才能,没有笨人。
在中国家长中流行的“打击式教育”,却处处与此相反。
这个小女孩似乎并没有遗传到她妈妈“贤良淑德”、任劳任怨的伟大中国女性的特点,做家务做累了还期望要休息一下。
但她的妈妈则认为,作为一个女人,就要多做家务,不应该有怨言。
我绝对承认擅长相夫教子的女性的确是能找到幸福、不饿肚子,但这只是女人觅得幸福的众多途径之一而已。
可家长们是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还是只是把自己压抑了许久的欲望和未完成的梦全部压在了自己孩子身上?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以说狠话的方式去打击他们,这不是激励,而只是自我发泄。
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一个潜在的危险,就是孩子会很容易把自己得不到家长的肯定的原因,归咎到那个无论任何情况都比自己出色的“别人家孩子”身上。
多少激励转变为嫉妒,多少嫉妒转变为怨恨,多少怨恨转变为悲剧,我们在近年发生的杀室友、杀同学的恶性事件中都能够感受得到。
可怜天下孩子心
打击式教育的问题主要来自于:
1.家长们过高的期望;2.否定孩子的想法
而这两个问题的起因,都是因为孩子的想法没有得到关注和重视。
说实话,现在家长一些期望,客观来说并不算特别的过分。
在当前物质条件的保障下,很多孩子是能够做到的。但这些期望一再被抵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孩子真的做不到,而是因为家长在分配这些期望时,并没有与孩子进行足够的沟通。
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即使是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懂得怎样去做好目标管理的家长们,依然无法让自己的孩子达成目标。他们会觉得:我当年随随便便就做到的事,现在你居然做不到?
节目中有一个妈妈,为自己报了英语学习班,没上几堂课就放弃了,然后最奇葩的是,她可能是为了让课程费用不至于白花,自以为很聪明地让自己的女儿代替自己去上课。
女儿表示不乐意后,自己却摆出一副“我给你花钱还不好吗”的态度,完全不顾及女儿的想法。
对此,我想对这位家长说:明明是你自己给自己报的班,不应该“哭着也要完成”?
你没问过我就把这个班推给我,不是因为我不想学英语,而是你做这些事之前没有来问过我,这让我觉得很反感,不受到尊重。
海格灵说: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会想要控制别人。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幸福的家庭从来都不会有控制欲很强的人,孩子从来都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其实现在家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沟通,父母和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维持着家庭关系,却从来没想过彼此的方式是否有不妥之处。
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爸妈为什么不挑食?因为他们买菜只买他们爱吃的啊~
整天忙碌工作的父母可能只是想多赚些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但在孩子眼里看来就是“爸妈根本不爱我只爱钱”;哭闹叛逆发脾气的孩子可能只是想多引来父母的关注,但在父母眼里看来就是“任性胡闹不懂事”。
越是这样互相不理解,越是不懂得主动迈出沟通的第一步,误会当然越积越深,父母与孩子也就渐行渐远。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偶尔换位想一想,或许也是可怜天下孩子心。
打击式教育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怎样才能扭转“打击式教育”的传统,有人正在艰难地前行。
这两天,有一位给孩子写道歉信的妈妈在朋友圈走红,原因是妈妈看到孩子期末语文成绩下滑,一时没忍住批评了孩子。事后,自觉冲动的妈妈向孩子致信表达歉意。
妈妈致歉信的内容开头便表达了对孩子的心疼,接着替孩子分析失误,开启心智,鼓励孩子努力,三观十分的正。
一句“宝贝,这次失误并不能代表什么”真的胜过千言万语,对比起那些看到孩子一次失误就恨不得把他们打击到一文不值的家长,真的太难能可贵。
这封诚恳的道歉信让我们明白到,父母与其把时间花在微信群聊转载成功鸡汤,不如多教孩子如何理智地对待成功与失败。
所谓的高情商并不都是成功学里那些模式化的内容,而是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孩子一起去摸索。
来吧,跟你的孩子说:“So easy!我们一起加油吧!”
孩子,还是自己家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