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一个在工作中你可能会经常遇到的一种状况。
当你准备开始做一件陌生或者有挑战性的事情的时候,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或者想再等等看。
你总希望自己能一出手就一鸣惊人,或者一步到位。于是不断地投入时间和资源去学习和精进,就是不开始行动。
最终结果通常是,你想要做的事情,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失去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届“一丹奖”的获得者德韦克在她的著作《终身成长》中描述的僵固型思维,对此有很好的注解。
拥有僵固型思维的人,更加在意的是外界对自己特质的评价,想要用所做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特质,常常陷入了完美主义的陷阱。
生怕一件事情做不好会被别人看轻,所以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出手,在准备的环节投入大量的资源,而在任务进度上却迟迟不动。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几年前,想要做公众号,阅读了相关的大量著作,研究了大量的案例,积攒了大量的素材,但是从来没有发布一篇文章作品。
总觉得作品还不够好,发布出来太丢人。结果就是眼看着红利期过去,自己的公众号还没做起来。
怎么破?
首先,在职场上要敢于犯错。
在结果没有发生前,谁都不能说你做的是对还是不对;当时对的,现在来看也未必对。
要知道,当年被吹捧的柳传志的“贸工技”战略路线,这些年也因为联想的颓势而被拿出来质疑,更不要说普通的职场人了。
犯错既然难免,那就要敢去尝试。事情只有通过尝试才能接近成功,不试试怎么知道哪种理论有用、那种做法无效。
试过的如果是错的,那么剩下的可能就是对的。
其次,最小化开始,不断复盘迭代。
从具体的操作上来讲,在有挑战的或者陌生的任务上,可以先粗略的通过查阅资料和请教他人,认识任务的整体概念,对流程有一个基本了解,边做边学边改进。切忌一开始就深入到每个细节去研究。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大部分的事务,用20%的时间就可以学到80%的核心内容了。剩下来的精雕细琢的20%可以在行动实践中再去不断提升。
尽快先走出一个最小化的任务闭环,然后在这个闭环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和调整,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在实践中不断地复盘,积累经验,迭代前进。
注意使用结构化的复盘方式,按照框架进行有策略地复盘和检验,把犯错的经验和教训系统性的沉淀下来,这样才能在类似的事务上积累起真正有价值的方法论。
不要走极端
当然,敢于犯错并不是让你在接到任何任务的时候就冒冒失失上手。
心理上是要敢于犯错,但在行动上要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尤其是一些低级失误。
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犯错,衡量犯错的成本是否可以承受,尤其是在事关生死存亡的格局的时候,还是要谨慎一些。步子小一点,但是一定要迈出去。
小结一下:在职场上,一定要抛弃害怕犯错的念头,越是年轻人,越有敢于试错的勇气。学会犯错的正确方法,不断迭代,越做越好。
我是生涯规划师王立行,如果您还有其他的职场困惑,成长难题,欢迎随时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