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诗歌精神

也谈诗歌精神

                           * 田   秀

    从<诗三百>里,我们就知道,华夏儿女和诗歌相伴而生,并伴随我们走过了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几千年来,诗歌不仅给了我们“可兴、可愉、可育”,而且还给我们影响千百年的审美观,并不断地培育我们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为什么如此此呢?那就是诗歌饱含有强有力的精神在里面。那诗歌的这种精神又是什么呢?来自哪里呢?是不是不可着摸呢?
   如此等等的这些问题,并不是写诗人才关心的事,诗歌评论家也关心它去研究它,同时,我们的读者更是想去了解它。下面,我想谈一谈我的想法,供大家商榷。
   斯大林同志曾经说过,“愤怒出诗人”。这说的是什么呢?这个“愤怒”里面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诗歌精神因素。其实,诗歌那种能激励人们可愤怒、可喜可歌、可沉思”的内在的力量实质就是诗歌精神。不是吗?1976年年初,爆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四五”运动期间的大量诗歌就如此。那诗歌大多出于无名之手,在艺术上是急就成篇,因而难免过于简单和粗糙,有的甚至缺乏诗之为诗的基本要求。然而,从那些诗歌中,我们去感觉到了一种非常有力的力量在我们心中不断澎湃,这就是诗歌的精神。可以这样说,诗人之所以为诗歌锲而不舍,为的是就是诗歌的那种精神。难怪马尔科姆考利曾在<流放者的归来>一文中写到,“每个新的一代都有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象征。这些象征能感动他们,使他们能产生怜恤或自我怜恤。”。文中提到的“象征”也就是让我们能感觉得到的诗歌精神。例如,巴雷特沃顿的诗<“X”>中,他这样写到:
        “在任何地方开始。
                
                 警报。
                 同心圈。

                 所有的镜子在角落里。
                 断片群集。
                 一堆堆。
  
                  ……”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什么?这行与行之间的断断续续,仿佛每一句,每一短语或有时一群短语都是独立的,甚至单个的句子和短语都显得那么没有意义。然而,那种“意义”就藏在其中。杰夫特威切尔研究这首诗时说过,“或者,我们也许感到读这样的一首诗像是看一首‘真正的诗’被爆炸以后而留下的残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实,这种“爆炸”的力量,也就是一种诗歌精神。我们看到的(或者是读到的)诗歌,往往就是一些诗歌被爆炸的残骸,读诗的过程,实际上就需要我们从那些残骸一样的东西里面去理解它们,并且还要找到其中的“意义”来。
   有人说过,“诗歌,就在这时照亮了我黑暗的生命。我常常感觉到:“诗歌就是我的朋友我的情人,在我被冷眼、被遗弃在精神荒园、被激动、被或歌或舞等等,我就去找它们来陪陪我。我就可以找到用诗歌精神支撑的我。”这一刻里,我才感觉到我的存在。诗歌的那种精神,象巨人一样矗立在我心中,并且无声而亲切地关注着我。
   这,就是诗歌精神!为了人的自我,我们通过我们对诗歌创作的努力,就是要更多人们寻到诗歌精神,并让之陪伴着他们勇敢的走向生活。因而,我们完全有这方面责任与义务去为他们创作更好的诗歌,去找回诗的良心,让他们找回自我。
   因而,我们这个社会就需要这种诗歌精神!
   对于此,我就谈这些,诚望同仁批评指教。

                      2016.8.14.于四川达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像主人公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圈子里忙忙碌碌,实际缺不知道内心深处究竟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孟宪欢阅读 3,471评论 0 0
  • 那是风华正茂的年代 我们心比天高 比海更阔宽 我们用激情点燃世界 我们的骄傲蔑视一切。 那是执著探求的年代 月光下...
    王子魚阅读 3,229评论 13 9
  • (二)望西山 迷蒙烟雾望连峰, 隐现飘忽雨意浓。 遗憾山腰菩萨庙, 难闻夜半撞钟声。
    开宗明义阅读 3,621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