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的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在快节奏生活里,焦虑越来越常见。很多人对焦虑症存在误解,这些误解不仅影响自我判断,还可能耽误治疗。下面就说说常见误区,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误区一:焦虑 = 焦虑症

  很多人以为感到焦虑就是得了焦虑症。其实焦虑是正常情绪,像考试前紧张、工作 deadline

前不安,能让人做好准备。但焦虑症是病,患者会无端过度担忧,情绪强烈又持久,严重影响生活,和正常焦虑完全不同。

  误区二:焦虑症只是 “想太多”

  有人觉得焦虑症患者就是爱瞎想,调整心态就能好。实际上,焦虑症和大脑神经递质失衡、遗传、生活经历都有关。比如 5 -

羟色胺、多巴胺分泌异常,就会影响情绪。光靠 “想开点” 没用,得靠专业诊断和药物、心理治疗。

  误区三:焦虑症患者就是 “玻璃心”

  生活中,有人把焦虑症患者当成心理脆弱、承受力差的人。但焦虑症和感冒一样是病,患者没法靠意志力控制情绪。用 “玻璃心”

评价他们,只会让患者更不愿求助。

  误区四:焦虑症不用治,熬过去就好

  有人认为焦虑症忍一忍就过去了。可要是不治疗,症状会加重,还可能引发抑郁、失眠、心血管疾病,长期焦虑会降低免疫力。拖得越久,治疗越难,确诊了就要赶紧治。

  误区五:吃了药就能立刻好

  有些患者吃药后症状没马上改善,就觉得药没用,甚至停药。但治疗焦虑症的药得 2 - 4

周才见效,而且要按医嘱足量足疗程吃,随便停药会让病情反复。

  别让这些误区耽误对焦虑症的正确认识。如果你或身边人被焦虑困扰,别自己下判断,及时找医生,才能更好应对焦虑症,回归健康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