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硅基·漂流瓶

      公元前5418年蟹状星云前身星系——灰星。

      在新晋为躲避红超巨星膨胀所带来的炎热,而由隔热材料建成的地下府邸内,蟹状星云前身星系前硅基文明的元首正焦急的挪步。

      “元首,两个多星期以来的对太阳膨胀的观测结果及半径30光年内所有的行星观察与稳居可能性报告全部都在这儿了。”天文院院长表示着他将一叠厚厚的石棉纸文件放在了岩石桌上。

      但元首并没有审阅,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太阳还有多久才会吞没我们的行星?”

      天文院院长调出了全息显示屏,“太阳在4硅月的时间内膨胀,至距土星0.6宇宙距离,预计将于三年内膨胀至灰星轨道。”

      这个预测的结果与元首估计的差不多的。他早已知晓了这个结局,但直接面对文明的灭亡。他的无力感使他更加的悲哀

      “唉,都走吧。我要在这独自静静。”

      待其于“人”都走后,元首开始回忆起了自己文明这近1万多年的历史。他觉得或许可以将有关自己的文明的历史都储存在量子漂流瓶中。可以有很多个朝茫茫的宇宙发射出去,作为自己文明曾在宇宙中存在过的印记,尽管这微不足道,尽管这不一定会被发现。

      在浩瀚的宇宙中的某个角落曾存在过这么一个微不足道,丝毫不太起眼的恒星系,这个恒星系的太阳半径约为150万立方公里他曾有4个行星——两颗娇小却炎热的岩石行星,以及两颗庞大的气态巨行星。此外在这个恒星系的边缘还存在着一团小行星带,在小行星带内有着无数的小行星,白矮星和彗星。而在距这颗太阳约1.12个天文单位的距离上,运行着一颗质量与金星差不多大小的行星,这颗岩制行星有着以F2  N2为主的大气,此外还有一部分O2,小部分的CO2气态的H2O以及微量惰性气体等气体,由于距恒星较近,加之自身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其行星表面温度可达200℃以上。它的表面一片荒芜,高温,干燥,到处都是岩石,山沙土以及一些硅酸盐铁的化合物之类的物质,漫天黄沙,粉土飞扬,赭黄色的干旱的大地——全然没有一点生机。

        然而,却就是这片荒凉的世界中却孕育出了生命……

        在某次地壳运动,火山喷发而流淌的岩浆河中,一个硅原子正在其中随流飘荡,一个人的旅程让他感到十分的疲惫。然忽然的他看到另外几个同样身处沿江河中旅行的同伴,他向他们打起了招呼。他们竟然也回应了他,并被沿江河冲到了一起,恰巧他努力的抓住了几个同伴。的手,而这几个同伴又同样抓住了另外几个漂流的同伴的手,他们随沿江河缓慢流淌旅行的过程中途经一片硅酸盐又有几位新伙伴加入进来,按平常来说,这么大个群体肯定会四分五裂的,但这次他们之间的关系竟显得异常牢固。这时又一阵风沙吹来,他们还又抓住了另外一群陌生的同伴的手。而他们也加入了进来。他们牢牢的抓住彼此,以确保不会再次分散……最终就在这个极端的环境中诞生了这个世界第一个硅基生命。

      生命诞生的概率只有几亿亿分之一,需要各种严苛的环境以及构成生命所需要的所有基本物质,恰巧全在一处极致幸运。有人曾把生命的诞生做过这么一个类比,一阵龙卷风席卷了一个汽车制造厂,所有的汽车零件都被卷上了天,当龙卷风平息后下落的汽车零件恰巧组成了一辆汽车。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任何微小到不能在微小的概率,只要放大到宇宙层面,它就一定会发生的。

        就这样在这片贫瘠的岩浆之海悄然绽放出了一抹硅基生命的嫩绿的萌芽……

  ——

  元首继续回忆着……

  母星,诞生第一个生命是在约25.6时间颗粒前。而到形成文明则是在约0.6个时间颗粒前,这之间经历两场大灭绝,以至于进入原子能信息时代,则是在约600过一年前,我们也就具备了初步观测宇宙的能力,于是我们即在环灰星轨道设置了两处天文观测空间站,并在10.8年时间里,第一次较为准确的对我们所在恒星系的恒星进行了观测。

  我们的恒星是一颗大质量恒星,其质量约为4.5×10的31次方质量点(约1.8×10的31次方千克),半径约为一百五十硅和距离(约300万km)过程中导致其寿命只有短短的90时间颗粒(约900万地球年)。并依据其光谱等推算出其目前寿命约为66个时间颗粒。而在其寿命大巴时间颗粒后便会逐渐膨胀,最终变为一颗直径高达8×10的9次方硅和距离(约1.8乘8的8次方万km)的红超巨星。而距离我们的太阳膨胀只剩余了14时间颗粒,因此我们的文明从此日起便确立了这样的一个终极目标,飞向外太空探寻新家园,避免被红超巨星所吞噬。

  之后我们星球最高联邦便通过了戏外可宜居星系探索与恒星际宇宙飞船两大项目。

  首先系外可宜居星系探索项目。

  在半径约50光年的范围内已探明恒星系约38个。其中带有研制行星的恒星系约为17个,而在这17个恒星系中通过检测其恒星距离,行星质量即推断其大气组成宜居可能性大于25%的有两个。这两颗星球条件与我们母星啊十分类似,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恒星均为黄矮星,寿命可达约1万10斤颗粒。这使我们移居至新世界后可以不必再担忧太阳膨胀了。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超新星爆发的影响。

  其次便是恒星级宇宙飞船项目。

  恒星际宇宙飞船若想进行跨恒星系航行,其最高速度至少要达到光速的5%,而我们那时候并没有宇宙飞船,不过很快在250硅年后,我们就以研制出行星际飞船了,其速度最大可达光速千分之0.3,而至目前不久行星际飞船速度又突破到了光速的千分之五。尽管这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而按照文明爆炸加速型发展的特点。在未来1000年内研制出恒星际飞船是有可能的。我们的文明仍有很大的生存可能。

  这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一场毁灭我们整个文明的浩劫突然降临在430多年前。在设立与土星恒星观测站的五硅年一次的全面观测后突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太阳膨胀了,他此次观测出的半径比比上次测量结果足足膨胀了约零点零五的硅和距离。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按照我们此前计算出了恒星的年龄,此时应该还处于稳定的主序星阶段,并且还要至少于14个时间颗粒后才会进行膨胀,除非——除非我们宇宙学及天体物理学有关的在此方面的内容都是错误的,或因其他超自然现象

  消息一出,举心哗然,我们整个星球很多地区都出现大规模动乱,不过联邦政府很快就平息了此动乱,并向全社会普及了红巨星膨胀的4个阶段。

  恒星膨胀是其进入末年以后,其核心氢燃料耗尽后,氢核聚变停止辐射压力下降,在核心引力的作用下收缩,而核心收缩后其温度和压力升高,促使核心外壳层的氢开始聚变,释放出巨大能量,导致恒星外部结构向外膨胀,而红超巨星的膨胀主要是又经历以下4个阶段。

  第一,氢燃料耗尽后与核心收缩。

  核心氢燃料耗尽。,氢核聚变停止辐射压下降核心在引力作用下收缩温度和压力升高,这一过程相对时间要少,仅需10万硅年。

  第二,壳层氢聚变与红超巨星形成。

  核心收缩使外围壳层氢不断开始聚变,释放能量,使恒星外部膨胀,逐渐演变为恒超巨星。此阶段恒星体积迅速增大,半径可达主序星阶段半径几百甚至上千倍。其表面温度并下降。这个过程可持续十几万至数10万年。

  三,更重元素聚变与阶段交替。

  其核心将继续收缩升温,引发更重的元素核聚变。如氢聚变成碳之后,碳氧依次参与核聚变每一轮新核聚变,提供能量,但持续时间变短。

  四,核心坍塌与超新星爆发。

  核心聚变到铁元素后,由于铁原铁聚变吸收能量核心无法抵抗引力急剧塌缩,释放出大量引力势能,引发超新星爆发。将恒星外层物质辐射到宇宙空间内。这一过程十分短暂。

  果然之后一切都按照预算的道路发展,尽管恒星还在不断膨胀中,但他膨胀的速度却极为的缓慢,再加上恒星系飞船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硅基文明的人们又以为自己的文明又一次被幸运之神眷顾了。

  而在时间过了约400硅年时,恒星膨胀突然开始急剧加速,它在30年前,整整膨胀了约零点二个硅和距离,在第29年前膨胀了约0.3个硅和距离……直至目前他已加速膨胀至距离土星仅有0.6个宇宙距离。预计在三年内淹没我们的母星——灰星

  这与我们目前已知观测的任何红超巨星膨胀都不相符。如果算此推算出恒星年龄开始算起,这几乎是正常恒星衰老速度的10万倍。

  它在短短的几百年内就走完了,便走完了未来几千万亿年要走的路。没人知道这是为什么?也不可能有人知道了。

  不够了,时间根本就不够,平时我们恒星际飞船只有光速的14.8%的速度来看,还没有达到可以去清洗前就已经被超新星爆发的巨大能量给摧毁了,现在唯一可以做的——便是只有坐等灭亡。

  果然啊!在广袤的宇宙面前,文明所能展现的只有他的脆弱与渺小……

  ——

    5硅月后,环灰星轨道加速器末端出口……

  元首身着轻便的宇航服,悬浮在距加速器末端线圈的的总控室,透过总控室的玻璃看到远处的太空中不时有几团发着幽蓝色暗光的物体穿过。

  “那些是正在逃亡的恒星际飞船。”悬浮在元首旁边的总控长表示。“不过他们也未必可以幸存,如果恒星在几十年内发生了超新星爆发的话,那么这恐怖的能量可以瞬间摧毁这些逃亡中的飞船。”

  “让他们逃去吧,就算失败也是必然的。但如果真的成功了呢?我们的文明起码还能剩下几个火种,尽管那十分的微弱。”元首面无表情的表示对自己的这个硅基文明最终的命运他也是麻木和绝望了。虽然还带着一些无力感。

  “是啊!”总控长附和道,“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就像这环灰星轨道加速器。他可真是一个上帝工程啊!”

  “毕竟这也算是规矩文明最后一次挣扎,亦或者是临终的遗言了。我知道每个加速器圈都是很巨大的,不过他们在这距离难上难道一点都看不到吗?”元首极力的在寻找着这些硅基文明最后的疯狂。

  “元首,在这个距离上要想发现它是很困难的,它在我们的视线中也许只有一个点的大小。尽管其最近距离体积非常庞大,不过元首待会随着宇宙漂流瓶的加速,你就可以看到他们的位置了,但现在是看不到的,因为他们在我们的视线里实在是太小了。只有他们发起光我们才看得着。”

  “是的啊,如我们膨胀的红超巨星一样,他从宇宙中看红超巨星或许连一粒尘埃也算不上,更别提我们这些渺小的虫子了。”元首表示完静静的望着窗外空旷的宇宙,似乎在想象着这个围绕着整个灰星轨道有23028个加速线圈所构成的宏伟的长城的样子。

  环辉星轨道加速器有23028道加速线圈组成,每道线圈直径约为50硅分宽约为七硅分,每两道加速线圈之间距约为70cm,在每道加速线圈上都装配了10台微型核聚变发动机。用于位置调整,这玩意儿原本用途是用来加速基本粒子来进行基础研究的实验,而如今它被用来加速并发射宇宙漂流瓶。

  而所谓宇宙漂流瓶实际上是由微小的质子储存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每粒仅有十几克甚至几克重,体积不到10cm,而就是这些这样的质子储存器。记载了他们整个文明的全部信息,而这样的质子储存器一共制造了8292例,分20批次发射,作为飞向升空的宇宙漂流瓶,他们将是这个硅基文明存在于这个宇宙的唯一凭证,尽管这个文明像划过天际的流星,灿烂而又短暂。至少硅基文明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宇宙漂流瓶被环灰星轨道加速器加速使其每道加速线圈中央穿过。被线圈产生的立场加速飞向另一个线圈,然后再被加速……最终环绕30圈后被加速到光速的98.5%,然后至于微秒后断电使得力场消失。从而被射向太阳的边缘,最终再借助一次太阳的巨大引力加速并被抛射至宇宙深空,他们的最终速度将十分接近光速,但不可能达到光速,因为按照广义相对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不能达到光速,除非他不是实体。因此这些宇宙漂流瓶得以在太阳超新星爆发前逃脱及其影响的半径。并飞向外太空,直至最终迷失在茫茫的星海之中,或被某些神级文明所捕获,并解读出其中的信息,尽管后者的可能性渺小的几乎为零。

  “元首,您看加速马上就要开始了。”

  再去他们0.5硅距的线圈中央悬浮着550那宇宙漂流瓶渐渐的直径50cm的加速线圈开始通电,这550粒宇宙漂流瓶在一瞬间似乎被一个无形的手掌缓缓的推动着,由于在短时间内将其加速到较高的速度,因此在轨道加速器入口处的加速线圈比较密集平均距离只有25规矩,其实说是入口也不准确,因为轨道加速器是一个成环分布的。并无明显的出入口之分,只是宇宙漂流瓶由此进入轨道加速器运行轨道中罢了。月半归时后他们就已经通过了第二道线圈并加速向第三道飞去,当然这个过程中元首他们都是看不到的。因为宇宙漂流瓶的体积和速度都太小了。

  “可为什么到现在我都感觉什么都没有看到的。”元首向总会长表示,他已经呆呆的望着加速线圈的方向。半个多硅时了。

  “呃,尊敬的元首是这样的,由于加速度较小的因素,所以想要明显的观察到其轨迹,我计算过这至少需要10硅时的时间。”

  “那都几乎相当于半天了。”元首向总控长表示道,尽管电磁波传递信息没有语气,但总控长还是强烈的感受到了元首的抱怨。

  “毕竟我们的方法太原始了,对于一些神级文明,他们将这些物体加速到光速。简直就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儿。敬爱的元首。”总控长解释道。

  就在他们交流的同时,第二批次的第552例宇宙漂流瓶又被缓缓的推进到了线圈中。并也开始了加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加速器的效率和减少总加速的时间。同时为保证安全性,每次加速器可最多同时加速五批宇宙漂流瓶,以免其在轨道加速器轨道上碰撞。

  ——

    十一硅时后……

  当元首再次望向窗外时,他被这一幕深深的震慑住了。只见远处的太空中在以漆黑的深邃的宇宙为背景下,出现了一道机械的乳白色线段,他宛若一根细长的银针。突兀的显现在了,空旷的太空中,元首仔细看还发现他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一丝弯曲的弧线,但望不到两端的端点,而且这条弧线似乎有明显的明暗变化。

  “哦,元首这是已经被加速至光速的百分之九十的漂流瓶。”总控长看着望向窗外的元首表示,“由于其速度太快了,我们的眼睛无法捕捉到他们的清晰的图像,只能在他们的运动轨道上看到一段残影,而由于其叫数量众多且速度极快,因此这段残影叶静能显现出一段突兀的弧线了,而由于我们与加速线圈处于同一平面上,所以更准确的说它不是反曲线,而是一道以恒星为圆心。以灰星至恒星的距离为半径的圆环。”

  “是的,我们星系现在拥有了一条长达几硅和距离,但只有30硅分厚的“白色围巾”。”

   “元首目前宇宙漂流瓶已被加速至约光速的72%,预计在需一坤硅时就可接近光速。”总控长盯着全息显示屏说道。

  冥想中一坤归时的流逝是很快的,总会长很快便叫醒了元首。

  “元首加速过程已完毕,现在可以进行最后的抛射了。”总控长表示,“再过32秒,这308号加速线圈就将在。100微秒内断电,随后立场消失,漂流瓶就会被射向是恒星, 然后借助其引力最后一次加速被抛射向升空,哦,哦,现在嗯也许还剩23秒。”

  总控长启动了控制线圈的全息显示突然间能量币消失了,只剩下悬浮在广袤深空中的他们和一些控制设备。在左后方一个乒乓球大的光点,闪耀着那是膨胀的红超巨星。

  忽然地,原本呈乳白色圆弧的细线,在它的顶端突出了一截细线,随后向恒星方向伸展。这是平肉眼也看不清了,元首面前随即弹出一个显示屏。这应该是布置在轨道附近观测站拍摄的。几乎是一瞬间就突然出现了这条线。没有任何的细节,就像是一根银针,而又过了几十秒后又在一瞬间消失,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而不然由于宇宙漂流瓶极高的速度在于宇宙空间的原子的碰撞发出了可见光,达到了伽马射线强度的辐射而检测他们的唯一办法。

  随着最后一缕残影的消散,这表明前五批次的漂流瓶都已达到了前景光速并飞入升空。在幽邃的宇宙背景下,从空上看着屏幕上逐趋于平稳的辐射值在黑暗中表示道:“元首这样做真的有意义吗?”

  “总比——等待灭亡好。”

  是啊与其等待灭亡,不如留下些什么。证明这个小小的硅基文明存在过。

公元前5436年,6500先年外,蟹状墨云前身星系。

  元首望着几乎占据了整个天空的红超巨星,看着被撕裂和融化的世界,感到深深的绝望和无力,同时,他也庆兴,这一切的终结终于来了。

  此刻,外部的大地已像一块火炉中的铁板一样被烧得通红,被红超巨星巨大引力撕裂的地表,喷涌着来自地狱的炽热熔岩,发出暗红色光芒的地面上,流淌着一条条明亮的岩浆小溪,织成一张伸向天边的亮丽的破碎的火网。这是一片绝望的死亡之海,天空在燃烧,世界在融化和破碎,呈现出一种疯狂的地狱之美。最终,不断膨胀的红超巨星吞没了这颗被已经毁灭的恐怖的行星。在红超巨星壮阔的火海之上,这粒微不足道的小小的行星,拖着一条淡黄色的彗尾,坠落在了这浩渺的火海之中。在坠落点,喷射出了一条数万公里长的物质流,飞射出的物质不断向四周延展,变幻着梦幻般的形态,像是一只美丽的火风凰,亦似一朵艳丽的的烈焰之花。

    行星被吞没28硅年之后。

  庞大的红超巨星,拖着它还年迈的步伐,迟缓地运作着,如今,它的体积已膨服至主序星阶段的一千多倍大小,半径直达约迅怖的9×10¹¹km。不过,它己是一位行将就木的巨人了,虽有庞大的身躯,但也只是消逝前最后的回光返照。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恒星内部的核聚变之火渐渐熄灭,铁核的沉重锁住了最后的能量之泉。于是,恒星开始坍缩,如同一位年迈的巨人,在无尽的黑暗中缓缓倒下,它的身躯在引力的碾压下,发出无声的哀嚎。

    终于,那一刻来临。恒星的核心再也无法承受这无边的压力,仿佛宇宙本身也为之颤抖。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一场绚烂至极的毁灭,在这一刻骤然爆发——超新星爆发!

  刹那间,超新星爆发的光芒刺穿了宇宙的黑暗,释放出的能量波以光速向外扩散,横扫过周围的星系,将一切物质和辐射推向未知的远方。在这一瞬间,红超巨星的光辉超越了所有恒星,成为整个宇宙的焦点。它的光芒如此耀眼,以至于在遥远的星系中,也能观测到这场宇宙的壮丽演出。

在超新星爆发的中心,恒星的残骸以极高的速度向外抛射,形成了一个高速旋转的中子星。这个新生的中子星,虽然体积微小,却拥有着强大的磁场和极高的自转速度,它发射出的脉冲信号,像是宇宙中的灯塔,向外界宣告着一个新天体的诞生。

    巨量的能量释放,使得恒星的外层物质被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抛射出去,形成了一个不断膨胀的巨大星云。这片星云色彩斑斓,红的似血,蓝的如冰,粉的如花。交织成一副如梦似幻却又带有无尽恐惧的画卷。它将不断地膨胀下去,直至最终沦为稀薄的宇宙尘埃。

    在这爆发的余波中,半径三十光年内的星系,都将被超新星爆发的巨大能量所摧毁,与那些正在逃亡的飞船,共同化作宇宙中的尘埃。

    超新星爆发,是宇宙中最壮丽的死亡,但也是新生命诞生的前奏。它所释放的大量的重元素,将随着恒星物质的扩散,成为未来星系中行星和生命诞生的种子,开启新的宇宙轮回。在遥远的未来,这些元素或许会构成新的世界,甚至可能孕育出新的智慧生命,他们仰望星空时,或许会好奇这颗曾经辉煌的恒星的故事。


——后羿嬴政

非我所作,为我一朋友所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台球定律: 不断换球桌的位置,但不改变以球桌面为参照系的两球相对位置和两球质量,当白球以同样的速度向量撞击黑球时...
    弥漫的雾阅读 591评论 1 6
  • 春天,树的老枝上发出新芽。它还活着。 引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思想是行为的根源。人类的宇宙观也是起源于一念,初...
    地球人民阅读 190评论 0 2
  • 从黝黑深邃的太空看,无数块百来吨级夹杂着更小吨位的石块,在五彩斑斓行星云层霞光反射下,呈铁青色闪耀着森冷的光。它们...
    书冰阅读 2,601评论 77 98
  • 《天地本源》第八章 大道初具(杨建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个学说,一套理论,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看理...
    華劍悟萌伴铭寿达阅读 426评论 0 2
  • 故事梗概:我是宇宙流浪音乐人,致力于浩瀚宇宙中寻找最美最动听的旋律。我把拥有旋律的星体称之为“漂流瓶”,在我到达地...
    空山思阅读 2,946评论 49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