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第34 章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或:会意字,戈指战争,另外部分像一个容器里放着祭祀用品,战争和祭祀是国家大事。本义为以城邑为中心包括周围地区的邦国,后来借作不定代词,泛指人或事物,即“有人”,“某人”的意思。
用作表示国家时,加上表示城墙的囗(wei)字,成为“國”。
德:甲骨文形体来看,它的左边是“彳”(chì),它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之义;右部是“直”字,加“心”字,其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二者相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之义。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德”是美好的,故又引申有恩惠、感恩。如“感恩戴德”。又引申指客观规律等意义。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通,表示得到。
报: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 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右侧是“阝”(fú,“服”的古字)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后延伸为报答,报复等意。
直:会意。小篆字形,从L( yǐn),从十,从目。 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本文中的“直”有正直,讲原则之意。
全文理解为:
有人问:“以德报怨,怎样?”孔子反问道:“那用什么来报德呢?”接着又说:“应该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很多人会断章取义地认为,孔子主张以德抱怨,大错特错,正如孔子说的,你要以德报怨,那拿什么来回报别人的恩惠呢?他以反问的方式来反对以德抱怨,以怨报怨没必要,那是小人之举,容易导致怨恨升级,甚至怨恨循环,永无休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怨怨相报何时了?”
对别人给自己的伤害,不能忘,心里要明辨是非,如果不得已还需要跟他打交道,那么,要讲原则,以公正心来对待仇怨,不必给他人情。
对于对我们有“德”之人,我们才要以“德”报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恩”。
孔子之所以反对以德报怨,不但因为这种道德极端主义破坏了伦理的秩序与平衡;纵容了那些不道德,为非作歹之人。带坏了社会风气。
还因为以德报怨这样不讲原则、不分是非、憎爱的人,要么就是个恩怨颠倒的傻瓜,要么就是心怀鬼胎,阴险狡诈之人。比如唐朝前期那个文武兼备、出将入相,因白江口之战狂虐日军而流芳百世的刘仁轨。
“直”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论语》中多次提到“直”,比如孔子见叶公时,孔子曾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其中的隐是“檃”的通假字,意为:“父亲犯错误了,儿子应该规劝父亲,儿子犯错误了,父亲应该教育儿子,直道就在其中。”
抗日名将刘仁轨
提起抗日名将,很多人会想到张自忠,李宗仁,薛岳等人,而刘仁轨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抗日将军的祖师爷,历史上第一个抗日名将。
1300多年前,唐代时期,朝鲜半岛还处于三国时期,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不断征伐,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求助唐军,唐高宗派苏定方、刘仁轨率军13万攻百济,百济灭国。
第二年,百济残部求助日本企图复国,于是,中日之间的第一场战争——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之战开战,由刘仁轨指挥的唐罗联军大败日济联军。从此后的900年间,日本不敢造次,直到明末,日本人才敢再次骚扰中国。
刘仁轨(601年-685年),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人。唐朝宰相、名将,汉章帝刘炟之后。
刘仁轨自少家境贫寒,但爱好学习,适逢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他无法专心地读书。每当劳动之余,刘仁轨就伸出手指在空中或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到后来,开始以学识渊博而闻名。在贞观年间,逐渐由陈仓县尉递次升迁至给事中(主要职责就是监督皇帝的过失),并因直言敢谏深受唐太宗信任。
刘仁轨还未发达的时候,曾因为秉公执法,得罪了口蜜腹剑、欺上瞒下的宰相李义府,有怨必报的李义府把他从中央贬到青州当刺史(相当于省长兼军区司令)。
在刺史任上,有一次,刘仁轨负责为朝廷的朝鲜远征军从海上供应粮草。因为风向不对,粮船不能按期起航。
李义府还想继续整刘仁轨,频频催促,刘仁轨被迫出发。结果突遭大风,打翻船只,粮草漂没,连带水手也死了不少。
这时,李义府终于又抓到把柄了,派监察御史(相当于中纪委的一个处长)袁异式(今河北沧州市东光县人)到青州审理此案。袁异式秉承李义府的意思,差点把刘仁轨逼死。
刘仁轨坚决不自杀,非要到长安讨个说法。西去长安的路上,袁异式对刘仁轨百般羞辱,“自掣其锁”,亲自用铁链锁住刘仁轨。
幸亏朝中有人力保,刘仁轨才躲过一劫。几经沉浮后,刘仁轨当上了御史大夫(相当于中纪委书记)。这时的袁异式吓得不轻,做好了被刘仁轨打击报复的准备。
可是,刘仁轨决定以德报怨,他当着袁异式的面,将一个酒杯摔在地上,“仁轨若念畴昔之事,有如此觞!”。我如果还把过去的事放在心上,有如此杯!
刘仁轨当上宰相后,需要粉饰和包装自己,这时,他想到了袁异式,他不但宽恕了袁异式,还将袁异式从正八品下的监察御史提拔为正六品上的詹事丞(管理文书等职)。
朝野对此议论纷纷,刘仁轨觉得火候还不够,干脆又将袁异式“遽荐为司元大夫”,又火箭提拔为从五品上的户部郎中(相当于民政部副部长)。
刘仁轨的目的就是要用“以德报怨”的方式来博得声誉,包装自己,为此可以拿朝廷爵禄当人情去送。
达到目的后,刘仁轨象换了个人似的,阴险狡诈的本性暴露无遗,十二年后,公元678年,刘仁轨镇守青海对抗吐蕃,给朝廷的奏疏多次被中书令李敬玄(今安徽亳州人)所抑,“由是怨之”。
刘仁轨不再以德报怨了,他想了个非常毒辣的办法。他明知李敬玄不是将帅之才,却给高宗上折子,“西边镇守,非敬玄不可”,要打败吐蕃,必须李敬玄出马。
很明显,刘仁轨给李敬玄挖了个坑,逼着李敬玄往里跳。李敬玄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死活不去,高宗李治怒了,“仁轨须朕,朕亦自往,卿安得辞”,刘仁轨如果推荐朕去,朕都会去,你有什么理由不去?
被高宗赶鸭子上架的李敬玄,带着十八万远征军在青海湖畔与吐蕃军队大战,很自然的,如刘仁轨所愿,大败而归。刘仁轨终于出了口恶气。
又过了六年,公元684年,武则天执政时期。宰相裴炎(今山西省闻喜县人)被打成反对武则天登基篡位的头目。
自认为是刘仁轨好友的姜嗣宗,私下在长安与刘仁轨讨论此事,“嗣宗觉裴炎有异于常久矣”,我早就看出裴炎这小子已经很长时间不正常了。
刘仁轨问,“使人觉之邪”?你确定很早就发现裴炎的不正常了吗?姜嗣宗信誓旦旦地说:“然”。
刘仁轨当即拜托姜嗣宗一件事:我准备给在东都洛阳的太后武则天上个折子,正好你要去洛阳,就帮我带上吧。姜嗣宗答应了,他自己都没想到,这是一条不归之路。
姜嗣宗到洛阳,帮刘仁轨把折子递给武则天。武则天打开一看,上书:“嗣宗知裴炎反而不言”,姜嗣宗这小子很早就知道裴炎的问题,就是不主动揭发。这是知情不报,这是重罪。
可怜的姜嗣宗,当即就在大殿之上,被武则天下令拉断手脚四肢,然后拖到外面砍头。 就这样,姜嗣宗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在对待袁异式、李敬玄、姜嗣宗的态度上,我们看到的刘仁轨,根本不是同一个人!对袁异式以德报怨,对李敬玄以怨报怨,对姜嗣宗是背后一刀,暗下黑手。
对袁异式以德报怨,刘仁轨要收获的是个人名声,反正俸禄是朝廷给的,对李敬玄睚眦必报,刘仁轨要发泄的是个人怨气,为此不惜拿国家大事当儿戏、做赌注。
对姜嗣宗的背后一刀,刘仁轨要保全的是个人富贵,为此可以出卖战友向当权者聊表忠心。
刘仁轨这样先“以德报怨”博取名声,然后利用自己骗来的好名声,进行打击异己,利用别人帮自己上位的阴险小人,在我们身边还不少,我们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