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的13世界,法国、德国儿童十字军,相继东征失败,返程途中,法国的儿童十字军船沉落海,儿童都被鱼分了餐。而德国的大部分儿童军也在归国中途失去,余下的人,最后据说也下落不明。是悬崖坠海,还是被掳走贩卖,成为奴隶?历史没有具体的答案。
这时候正值欧洲鼠疫泛滥,不久,彩衣吹笛人的故事传遍而来:
一个声称捕鼠者的吹笛手,穿着彩色衣衫,答应人们他将为民除害,但是要支付他一定的酬劳,这城的民众一致答应下来。
果然,城里的老鼠听见笛声,纷纷逃出城外。人们并未兑现诺言,什么都没有给吹笛人,看着他穿离去。
隔了一段时间,吹笛人又穿着彩衣,吹着美妙的笛音,在夜晚来到城里。星光下的笛声,悠扬迷人,小孩子们从家家户户走出来,跟着吹笛人的身后,走着走着走到看不见城市的悬崖边,走进消失的地方……
这是德国的童话,叫《彩衣吹笛人》。
从这个故事出发,可以从中思考瑞.达利欧的《原则》。不知从何起,瑞.达利欧的《原则》一再被提及。达利欧提出了一整套完善自我的方案,那我们就借一点思考吧:
首先,你想要什么;
第二,事实是什么;
第三,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
《彩衣吹笛人》的情况是,人人想要老鼠消失;事实是老鼠确实在吹笛人的笛声里消失了;面对这一事实,城内的人们用抵赖支付酬金,实现了自己的私利回报愿望——反正老鼠没了,我也不用去兑现承诺。
《原则》里有一个“回报恩惠”。实现它要先“认识‘塑造者’”。
作为塑造者,通常会提出有价值的愿景,并能够采用很美好的办法将这个愿景变成现实。这个童话里的彩衣吹笛人,就具有塑造者身份。
显然童话里的城内人机关算尽,反被算。他们撕毁了承诺,使双方的合同无法兑现,也失去了回报恩惠的机会。彩衣吹笛人对他们进行了严酷报复。也就是说,是现实给了违约者报复。
当然这一话题归类到法律层面,那就问题太多。现在我们只谈《原则》。因为毕竟从这个童话的本质来讲,是具有政治性的。我们仅在这里粗浅地思考故事本身,来衡量《原则》在生活中带给人们的思考。
人生必须要思考自己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如何行动。怎样“拥抱现实”“应对现实”。在生活中需要找到行动的原则,在反思中进步。不然,终会导致错误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