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的人基本上都知道这两句话,“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这是古人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方法。稍微翻译一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就是在仰俯之间,观察天地之间的象和法,即现象和法则。“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即以诸物阐证诸身;以诸物象变化的规律,预判身体变化的走向。由此,总结一套中医独有的认识疾病的方法、治疗疾病的手段。
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医时,要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看问题;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有迹可循,很多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掌握其中的规律,弄清之间的关系,就是明理。要学好中医,一定要明理,要先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不明道理,只是一味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学来的都是死的知识,而不是活的,无法灵活运用的。
因此,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件,善于总结其规律,用来推导疾病发生、发展背后的规律。
三皮老师就善于用生活中的道理,来阐述深刻的病理、医理,启发学生。他有一个“通道理论”,可以解释很多身体的现象,比如二便、汗液、月经、睡眠。
完整的通道理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来源、动力、通道;当你遇到一个问题,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症状的原由。
来源,指机体有形的阴的一面,即物质基础是否充足;
动力,指机体无形的阳的一面,即阳气盛衰,气机调达与否;
通道,指生成、排放的路径,比如,汗走汗孔、便走二阴;
在通道理论下,我们来看:
大便
一个健康的人的排便,是要定时、定量、质地稳定、黄褐色香蕉便、冲水不易散。一个人要做到大便正常,你要考虑来源、动力、通道,这三方面的问题。
来源
一个人的食物摄入要充足,脾胃运化机能良好,肠道分清别浊,可以生产出合格的糟粕;
假如一个人不吃饭,就靠营养液维持着机体,那么机体是无法生产糟粕,大便没有来源;
假如一个小孩子,他奶奶老觉得他吃得少,没吃饱;给他使劲喂,摄入量超过他的消化能力,导致生产线超负荷,造成产能低,产量小,大便不能按时交货;这时,就会出现食积,然后化热。这时就可以用保和丸之类的药。但是,用药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养,所以,“吃饭吃七成饱”,“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假如一个人胃出血,食物和血液充分搅拌,生产出来的糟粕,会是柏油状的异常大便;
假如一个人小肠虚寒,吃进去的食物,无法分解吸收,就会完谷不化,排出很多未消化的食物;
假如一个人肠道出血,那么他的糟粕,也会带有黑色的血;
假如一个人肠道湿热,大便黏腻,那么,就会传导缓慢,里急后重。明明你很急,它却特别慢,就像《疯狂动物城》里的树懒管理员,这时,就适合枳实导滞丸。
动力
大肠者传导之官,主要指整个传导的通道要正常;如果糟粕无法顺利运输到肛门,那么,大便也是不正常的。
如果一个人年老体衰,运动少,气虚,肠道蠕动慢,所以,大便不正常,对于肠动力的损失,可以考虑外台茯苓饮;
如果一个人肝郁气滞,那么传导之官的动力也是时好时坏,导致大便溏结不调,这是就要用四逆散之类,调畅气机;
通道
一个人产出的糟粕,需要通畅的通道,把它们输送到肛门,排出体外。如果通道不通畅,依旧无法成功卸料。
假如一个人肠中有燥屎数枚,那么就会挤压通道的通过面积,造成热结旁流,不出产品,只有滚烫的液体,也就是《伤寒论》讲的承气汤证。
假如一个人伤寒,误用下法,导致湿热下注,就成了张仲景说的热毒痢,葛根芩连汤证;
假如一个人肠道津亏,通道干枯,那么他的传导能力也是下降的,大便也会不正常,这时就可以使用增液汤,增水行舟;
假如一个人有肠息肉,那么糟粕的传导效率也会变差,那么产品质量也会下降,三皮老师治疗肠道息肉的专病专药是乌梅、僵蚕、金荞麦;
假如一个人比肠息肉,更严重的肠梗阻,那样,等于通道已经完全毒死,那么,就根本无法正常卸货,严重的会从嘴里喷出粪来。
月经
来源
付清主女科讲,“经水出诸肾”,也就是藏象学说的,肾主封藏,藏生殖之精。当患者肝肾亏虚的时候,你就可以用杞菊地黄汤、四物汤,来解决月经的来源问题。
当然,造成来源不足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患者有失血史,或者脾虚运化不足,气血生化之源不力,就造成来源匮乏,都可以造成月经量少。
在现实中,很些女性多次做人流、刮宫,伤及子宫,导致内膜生长缓慢,而造成来源不足。
老师还在成都时,治过一个患者,治了两个月,月经总是不能来,实在没有办法,叫患者做B超,结果发育缺陷,患者根本没有子宫;这种情况,月经根本就是无源之水。
动力
如果女性多食生冷、穿露脐装、长期感受寒冷,造成下焦虚寒,也就是宫寒,而形成造成动力不足,血因寒凝,形成月经量少,就可以用桂附逍遥散、温经汤来温暖胞宫。
如果女性下焦有热,热迫血行,就会造成动力太过,月经量大;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热入血室会导致“经水适来”或“经水适断”的现象,一个不用治,一个用小柴胡治,这里又要怎么理解呢?问题留在这里。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通道
如果女性血瘀内阻,伤及经络,经血失于约束,造成崩漏;就可用少腹逐瘀汤,桃红四物汤来对治。
如果女性气机不利,气滞则血瘀,就会造成通道问题,而见出现月经量少,颜色紫暗,质地粘稠夹有血块;这种就可以用四逆散、逍遥散等药。而女性又容易抑郁,而产生气滞,因此,在治疗月经病时,可以月季花和玫瑰花,以调达气机。
如果女性形体肥胖,而肥人多痰湿,痰湿下注,壅塞胞宫,也会造成通道问题,多表现为行经后期,月经量少,质地粘稠,这时,就可以考虑用苍附导痰丸。
如果女性气虚,气不能摄血,就会造成通道失于约束,通道大开,而造成月经量大。
出汗
来源
机体有足够的津液,否则汗就成了无源之水;
比如胖人比瘦人更容易出汗,因为胖人身体内的水分更多,汗液的来源更广;
动力
要有足够的阳气,能够把津液蒸腾起来,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
如果阳气不及,无法充分蒸腾阴液,抵达肌表,就不会有汗,当然这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表层的皮肤得不到阴液的滋润,就会干枯,粗糙。
如果阳气供应太过,就形成动力太过的局面,而形成汗多;最常见的就是,运动过后,满身是汗,因为运动会调动人的阳气。
如果局部动力太过,就会出现局部汗出太多;比如下焦湿热的人,会出现阴囊潮湿。
通道
如果一个人受寒,寒邪侵袭肌表,寒主收引,就会导致毛孔收缩,那么,汗是出不来的,这就是人们所谓“无汗麻黄,有汗桂枝”。
如果一个人经络受痰饮、瘀血、气郁所阻滞,那么阴液也是无法成功到达肌表,成为汗液;最典型的,张仲景所谓“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这就是湿邪阻滞了通道,导致身体无汗,仅头部汗出。
在《伤寒论》小青龙汤的服用法中,张仲景提到“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温粉扑之,就是要让阻塞通道,以减缓汗出;
而临床上的汗症,人们一般不太会介意汗少,只会介意汗多,那么,汗多,我们怎么用通道理论来理解呢?
一个人的汗太多,先考虑来源,要从汗液的生成考量,阳加于阴而形成汗液。1)考虑阳气太盛,机体做了过多的蒸腾作业,导致汗液产出过多;2)考虑阳气正常,而阴液亏虚,导致体内形成了,阳气的相对亢盛,导致汗液产出过多;更多的是盗汗。阳在外阴之守也,白天,阳气在外,阴气在内,症状不明显;晚上,阳入于阴,阴阳相接,阴液太少,阳气相对亢盛,阴液被蒸腾,而形成睡时汗出,即盗汗;
再考虑通道问题,比如气虚的人,因为气对机体起固摄作用,通道的开合要靠气来收紧,但是这个人气虚,固摄不足,就好比门关不紧,轻轻一推,就会门户大开,通道固摄不足,稍微一运动,汗液就会淋漓而出,这是气虚自汗,动则加剧;
人身体有很多局部汗出的症状,用“来源-动力-通道”去理解也就变的相对容易;
头汗出
多属上焦有热,或中焦郁热;伤寒论中小柴胡汤、茵陈蒿汤、五苓散,都出现过“但头汗出”的症状,我们试举一条分析。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
这里讲的是太阳中风,误用了火针发汗,导致气血流溢失常。此时,如果导致阴阳两虚的局面。阴虚,来源匮乏,津液向外的蒸腾会减少,因此,身体失于滋润,变得枯燥;阴虚,糟粕向下输送会减缓,中焦郁滞,导致阳气上呈,造成头汗出,颈部不汗出;阳气上呈的同时,导致口干咽烂。中焦郁滞,也造成了腹满,严重的还会导致不大便。宋版伤寒论这里没有出方,桂林版伤寒论出了首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人参三两 地黄半斤 龙骨三两 牡蛎四两 茯苓四两
心胸汗出
多属心气阴两虚,导致通道大开,可用生脉饮;或是瘀血阻滞,通道问题,同时存在,瘀而化热,导致动力太过,而造成局部汗出,可用血府逐瘀汤;
两胁汗出
这种肝胆郁热,造成动力太过,可用丹栀逍遥散;
手脚心汗出
汗为心之液,脾主四肢,手脚心汗出,主要考虑这两个因素:1)心胆气虚;心胆气虚的人,会有通道大开,且一紧张就出汗,这种温胆汤;2)心脾郁热,导致动力太过,而造成汗出;比如孩子动不动手心出汗,这种可以用泻黄散。
半身汗出,还是通道问题,1)考虑营卫不和,桂枝汤证;2)考虑经脉阻滞,补阳还五汤证
阴部汗出,下焦湿热,动力太过,导致汗出,四妙散证。
如何用通道原理,来理解睡眠和小便呢?那就留给您啦。
其实,来源-动力-通道,这个道理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你善于发散思维、运用,就能弄懂身体很多外在变化的内在原理。
尤晖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