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些真实的片断。主角都是我、我的同学、好友及他们的好友,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人的共同属性,那么用“知识分子”四个字应该不算错。当然,都是些小知识分子,而且也只是知识分子当中并不具有代表性的一小撮,大概叫作书呆子比较合适。说说这些人关于做饭的可笑之事吧,这几乎是在“一小撮”身上都发生过的实例。
从我说起。父母都是读书人,煮饭烧菜既没什么要求,又没什么心得,糊口果腹而已。我自然谈不上家学渊源,又不曾自学成材。依我看来,自学成材的家庭厨子基本上都是嘴馋的男生,嫌老妈炒的菜不入味,自己上阵,一来二去鼓捣成高手。我是吃饱就行,因此没有自学烹饪的动力,五谷不分地上了大学。第一个笑话就发生在大学里,同学们野餐,各自分工筹备,让我守着煤油炉煮清水面条。我望着一锅没热的水发呆,实在不好意思开口询问面条怎么煮这类拉低智商的问题,就把两袋挂面一股脑扔进锅,然后呆呆守着,煮出一锅七粘八连的面糊糊。虽然被传为笑谈,然而并未知耻而后勇,许多年来,依然故我,呆得很。比如去市场买菜,看到新鲜的带荚豌豆清新讨喜,便问卖菜大姐咋做?大姐必用很诧异的目光狠狠瞅我两眼,“煮煮就行。”那么,煮多久?是凉水下锅?还是水开了再把豌豆放进锅里?都要放什么作料?什么时间放?水开了再煮几分钟?卖菜大姐通常被我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好像自己也不知道咋煮了似的。“你瞅着差不多了就行。”要把她认为极其简单的事情说得丁是丁卯是卯分秒不差,其实并不容易。最后被我追问得没有办法,只得含混地说煮个三五分钟就好。我回家就在电磁炉上取个中间值,开锅后设定为4分钟,但煮出来早已过火,毫无口感,想来是那大姐对时间的判断并不如她日常做饭时的感觉那么敏锐。许多人被我问倒,譬如说我总是问她们炒几分钟?蒸多长时间?类似这种需要精确到一两分钟之内的答案,即便是厨房高手,往往也很难马上作答。她们告诉我的常常是,你看看、你尝尝、你用筷子扎一下之类过于主观的判断方法。
我以为只有我自己傻,后来亲耳听到的一段对话拯救了我的自尊心。好友请教一位大姐如何发面,大姐先从放酵母说起,好友马上问,一斤面放几克酵母?大姐被问得直眼。她过去教人,顶多是说四小碗面,酵母铺满一小碗底就够了。接下来,说发面的温度。大姐说,你把面和好,放进关了火的锅里,锅里的温度稍热,不烫手就行。好友马上问,那是多少摄氏度?大姐嘎巴两下嘴儿,没声了。好友说,我买了精确到克的小秤,炉子也是可以设定温度的,我是精确派。做饭炒菜全凭手感纵横30多年无差评的大姐彻底懵了。
有个小学同学后来成了博士,找了个媳妇是化工专业的硕士。两个人某天想做面食“拉条子”,媳妇特意跑回实验室拿了量筒、天秤,以便按照菜谱上的说法准确计量,此举笑翻众邻居。他们有个朋友清华毕业,炒菜全靠菜谱。某天,这位高材生实在忍不住了,气愤地对他们夫妻俩吐槽:什么菜谱!太不精确了!盐少许,少许是多少?鸡精适量,适量又是多少?一点不科学!
当然,我们这“一小撮”里,终于还是有几位被生活摔打成了大厨,从科学出发,感觉才是归宿,那是许久许久之后的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