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营结营了,我的感觉有点复杂,有意犹未尽,也有怅然若失……

貌似,也找到答案了:
1、维护友谊
①首先判断这段关系是处于什么层面,满足了什么需求;
②然后根据关系分类,确定属性——“工具性”、“情感性”、“混合性”。
③“混合性”是最稳定的一种,是追求的目标。
④想维持的一段关系,如果工具性偏多了,那就多增加些感情;
情感性偏多,则增加工具性,工具性是相对客观的数据。
2、交往的分寸感
①判断交往的人,是否值得交往,是否值得信任,依据可以是她过往的数据及他人对她的评价;
②值得交往,自己需要做的就是适当地冒险,暴露自我;
值得交往,就要探索两人共同的需求,容易建立感情;
③不值得交往,自我暴露的层次只需止步于第一层——爱好交流即可;
④态度:坦诚,忠于当下的角色;对自己,则是绝对坦诚,才能明白真正的内心所求;
3、如何与人不尴尬地相处
其实和问题2是一个问题。
再翻下,我当时的计划如何去做的:

只做到了前二条,对课程内容保持开放的态度,对每次的作业用心去做,也做到了复盘。第三条,远远没有达到当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其实,我清楚地知道,进入训练营学习,就像是去吃自助餐,它提供了各种食物,比如理论课程、教练拆解、教练点评、同学互动、他人视角的作业等等。
就像吃自助餐一样,我不可能什么都吃,因为肚子就那么大。同样,尽管我什么都想学,但实际上时间就那么多,精力就那么多,所以做不到……
可能这也就是我怅然的地方,保住了知识,却甚少与人互动,看他人的作业。
可能,也存在计划列得过于抽象,如果改成:
①心态,始终保持“开放、都是学习的机会”;→①每天找到一个问题或回答一个问题,在群里;
②认真对待每一次的直播、作业,及时积极参与,并复盘;→②每天的作业在8:00-9:00完成,然后去找教练点评,最后提取到幕布;
③同学的作业,尽可能多看(数量暂时定不了);群里活动,都参与;→③每天在10:00之前,看5-8篇精选作业,并提取到幕布;
同步将以上内容更新到每日任务清单。
如果,当初计划是这样的,落地性更好,掌控感可能会更强,失落感就会减少很多。因为我最终的目的,是对感情的探索,是对认知的更新,缺了探讨,效果明显弱了很多。
虽说这是人际训练营,但也是以人的探索为主,整个课程的作业都在遵循一个逻辑“收集、记录、梳理、分析”。
写自己过去做的事,现在正在做的事,梳理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什么状态,想要什么样的关系,未来该如何做。基石,始终是自己,正如那句话,为人处世,人在最前。
所以,我意犹未尽的可能是,澄清自己过程中的恍然大悟的收获;怅然若失的可能是,与人交流过少。
有失必有得,不可能所有的,都是你的,所以总起来这段旅程还是满意的。
另外附上整理的一份笔记和一个我解开的一个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