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人际训练营》得与失

训练营结营了,我的感觉有点复杂,有意犹未尽,也有怅然若失……

貌似,也找到答案了:

1、维护友谊

①首先判断这段关系是处于什么层面,满足了什么需求;

②然后根据关系分类,确定属性——“工具性”、“情感性”、“混合性”。

③“混合性”是最稳定的一种,是追求的目标。

④想维持的一段关系,如果工具性偏多了,那就多增加些感情;

情感性偏多,则增加工具性,工具性是相对客观的数据。


2、交往的分寸感

①判断交往的人,是否值得交往,是否值得信任,依据可以是她过往的数据及他人对她的评价;

②值得交往,自己需要做的就是适当地冒险,暴露自我;

  值得交往,就要探索两人共同的需求,容易建立感情;

③不值得交往,自我暴露的层次只需止步于第一层——爱好交流即可;

④态度:坦诚,忠于当下的角色;对自己,则是绝对坦诚,才能明白真正的内心所求;


3、如何与人不尴尬地相处

其实和问题2是一个问题。

再翻下,我当时的计划如何去做的:

只做到了前二条,对课程内容保持开放的态度,对每次的作业用心去做,也做到了复盘。第三条,远远没有达到当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其实,我清楚地知道,进入训练营学习,就像是去吃自助餐,它提供了各种食物,比如理论课程、教练拆解、教练点评、同学互动、他人视角的作业等等。

就像吃自助餐一样,我不可能什么都吃,因为肚子就那么大。同样,尽管我什么都想学,但实际上时间就那么多,精力就那么多,所以做不到……

可能这也就是我怅然的地方,保住了知识,却甚少与人互动,看他人的作业。

可能,也存在计划列得过于抽象,如果改成:

①心态,始终保持“开放、都是学习的机会”;

→①每天找到一个问题或回答一个问题,在群里;

②认真对待每一次的直播、作业,及时积极参与,并复盘;

→②每天的作业在8:00-9:00完成,然后去找教练点评,最后提取到幕布;

③同学的作业,尽可能多看(数量暂时定不了);群里活动,都参与;

→③每天在10:00之前,看5-8篇精选作业,并提取到幕布;

同步将以上内容更新到每日任务清单。

如果,当初计划是这样的,落地性更好,掌控感可能会更强,失落感就会减少很多。因为我最终的目的,是对感情的探索,是对认知的更新,缺了探讨,效果明显弱了很多。

虽说这是人际训练营,但也是以人的探索为主,整个课程的作业都在遵循一个逻辑“收集、记录、梳理、分析”。

写自己过去做的事,现在正在做的事,梳理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什么状态,想要什么样的关系,未来该如何做。基石,始终是自己,正如那句话,为人处世,人在最前。

所以,我意犹未尽的可能是,澄清自己过程中的恍然大悟的收获;怅然若失的可能是,与人交流过少。

有失必有得,不可能所有的,都是你的,所以总起来这段旅程还是满意的

另外附上整理的一份笔记和一个我解开的一个卡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