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是一种病,还传染……

图片来自网络
“我病了三年,四万块一瓶的正版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你们非说他是假药。这药假不假,我们能不知道么,那药才卖500块钱一瓶,药贩子根本没赚钱。谁家不遇上个病人,你就能保证你这辈子都不生病么?你们把他抓走了,我们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影片《我不是药神》中的这段话让人潸然泪下,愤恨正版药商的残忍和法律的无情

实际上,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后,新药研发的成本暴涨。从研究开发到新药上市,不仅时间历时较长,还风险极大。

为了弥补前期的研发成本,同时为后续研发创造条件,利润便成了原研药价的重点考虑因素,专利保护也为此提供便利。

一旦专利到期(一般10-20年),仿制药进入市场,原研药的价格便会降到原来的 20%,仿制药的价格更低,有些只有原研药的二十分之一,这时原研药利润便急速下降。

张长林对“药神”程勇说的“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令人深思。影片中的“穷”体现在白血病患者钱财无法支撑昂贵的正版药,而程勇虽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但毕竟是一凡人,能力有限,无法解救所有患者。

而现实生活中的“穷病”症状,有何止于此?

穷,顾名思义,是一种“拥有”少于“需要”的稀缺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在生病时才体现,它源于环境,也传播于环境。与常规传染不同,它是一种思想侵染。

我们的肉身刚刚步入富足时代,但我们的精神还滞留在稀缺的恐惧之中。穷人思维,植根于人类的基因。
                                                ——罗振宇

我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传染性”:

外婆生于1948年,五六十年代正是人口猛增的时期,全国人民生活紧张,像她这样平凡姊妹又多的农村家庭,就更是难以掀锅,常常以树皮和树根充饥。

那个时候的穷,是连饭都吃不起。

父母出生,已近七十年代, 人口增长速度稍有缓和,农村人的生活在政府的关怀下也有了好转。而这种好转在我父母家仅仅是能吃饱饭,上学照样成问题。和大多数经济拮据的家庭一样,我父亲的父母觉得:“孩子能认几个字就行了,念到什么时候还不是和咱们一样当农民”。在父亲的坚持下最终完成了初中,而他的两个兄弟只念了小学。我母亲自小为家分忧,无暇学习,成绩不济,加之乖巧懂事,不愿为父母增添负担,小学尚未毕业便弃学务农。

那个时候的穷,是上不起学。

作为90后的我们,在党的英明领导下,逐渐进去小康生活,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温饱问题普遍解决,上学也不再是问题,似乎一切都进入正轨,温暖而舒适。时光转逝,我们已到结婚年龄,这时,便不再满足于此。一旦爱情要变成婚姻,我们便开始斤斤计较,要房要车要礼金,少则几十万,多则无上限。多少爱情都因经不起这般“考验”最终一拍而散。

这个时候的穷,是结不起婚。

有人说熬过结婚就好了,可谁知这一切却让一个孩子给搅黄了。婚姻的确不等于爱情,因为更多的是亲情和责任。成家意味着你已独立生活,理应担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父母盼你望你这么多年也应在此有所回报。婚姻往往是爱情的坟墓,亲情的开始,婚后生子似乎是件很自然的事情,而负担却也随之而来。你需要很多钱,可以经受父母的生病,可以让孩子体面地生活,可以给孩子优质的教育。

这个时候的穷,是休息不起。

适当的稀缺感有利于改善我们的生活。当我们经历稀缺时,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使我们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得更好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稀缺感带给我们的损失也不小:

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我们会忽视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
                                            ——《稀缺》

儿时记忆里,外婆家没有洗发液,用的是便宜的洗洁精;父母来外婆家,带的水果她从来不让邻居小朋友吃;客人到访要防着别让他进了内屋……

外婆至今保留着这种节约精神:

炒过的油要留着再炒几次,买菜喜欢挑最便宜的,上厕所不开灯留个门缝就好,打电话说完就挂生怕话费受不起……

可到底是穷怕了,老人的节约美德一步步变成只进不出

母亲买的菜外婆会刨根问底,在哪买的?多少钱?吃秤了没?甚至感觉母亲吃了亏,还找店家“理论”一番。母亲给外婆置备衣物,怕说原价她不收,便谎报了价格,次日外婆听朋友提及真实价格,竟偷偷拿去退了货。父亲是普通个体户,总被外婆嫌弃赚得少,没出息,没事就拿有钱人家进行比较说父亲的不是。

于外婆而言,不用花钱的都是好的,需要花钱的她总觉得“不值钱”。交朋友也是,有钱的前来拜访便笑脸相迎,端茶倒水,礼数周全,没钱的来我家饭桌上多加一块肉都被嫌弃。父母被逼无奈,只好外出会友,不敢带回家,外婆却觉我父母成天玩乐,不务正业。

外婆还总“嫉妒”奶奶,每次奶奶生日或逢年过节,父母总是带上礼物前去拜访(父亲是入赘女婿),还会递上红包,外婆就会抱怨奶奶的不是。甚至奶奶住院,父亲前去照顾,奶奶还会去查他兄弟的行踪,看看是否只父亲一人照顾奶奶。

五十年代的穷带来的是无法接受已经变好的生活。

幸得父母不像外婆这般不讨喜,可不少细节反映出我们家的“穷”:2004年借款买了二手房,3年还清;贫困补助父亲总是积极去申请;大学至今助学贷款贷了6年;房屋水管爆裂,外牵管路也不拆修;去年兄长结婚,花十几万安置家具和粉刷墙壁,以此为新房……望着这间已住15年的二手房,感觉自己从未“脱贫”过。

最让我感到“贫穷”的是:于父亲而言,脱贫就是满足生活所需,如此即可,时代带来的新事物新机会都与此无关。父亲手机里下载的软件除了微信好像就只有个斗地主了,支付宝,淘宝之类的他一概不弄,若不是微信有转账功能,怕是父亲的生意也会受影响吧……

七十年代的穷带来的是安于现状不追求。

按理说,我们这辈儿相对他们是最幸福的了,于是一旦我们抱怨,他们就会指责我们不懂满足,可他们不知道,新时代下我们的压力也不小。

前面提到我们这辈人的压力主要是源自房屋和孩子,为了爱人的幸福和孩子的未来,我们必须努力赚钱。可现实往往是,当我们奔波劳累过后,总算可以不为生活发愁,却发现已失去爱人的情和孩子的心。

其缘由在于诱惑的增加,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面临的诱惑有二:其一,糟粕之妻VS青年小三,例子数不胜数。其二,平凡生活VS功名权力,起初迫于生计而卖力工作,后居于高位,尝得名利滋味,试问多少人还甘于放弃权位回归家庭?

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忘记初心,有的人会坚持到底,但正因为如此,他总是怀疑别人是否忘记,变得害怕失去。好比《前任3》中的林佳,因为男友事业越来越成功,陪伴她的时间越来越少,她便觉得男友不爱她了,甚至采用离去这种手段来“试探”他。

九十年代的穷带来的是忘却初心和害怕失去

至今,“穷”病还未根治,倘若再不引起重视,它将会继续侵染我们的思想,影响下一代。愿你我早日脱穷!


码字不易,请留❤作为鼓励吧^_^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起把日子过成诗,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心里一定都活着另一个自己,更勇敢、果断、智慧、好运,在曾经的那些人生关键点...
    仰心的人生提案阅读 648评论 1 1
  • 这家店位于上海商城里的波特曼利兹卡尔顿酒店二楼。一进门就很喜欢它的灯光。青龙位为收银台,背后以动态水帘为背景。一个...
    叶柏辉阅读 411评论 0 0
  • 春天 你把温暖揉碎 撒往世间 引一树绿意紧随你后 让人间赛过天宫 你可知罪? 春天 你把阳光剪乱 扔进花丛 使百花...
    震血封侯阅读 253评论 1 5
  • (文/小鹿布谷) A 上中学时候,我们还不懂到底什么叫友谊?只是知道,好朋友是一定会在学校一起上课,一起吃饭,课间...
    小鹿布谷阅读 409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