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你不希望自己拥有百万粉丝吗?”
这是前几天,一个做微信公众号的朋友,在微信上问我的一个问题,我看着她精心P过的微信头像,踌躇了将近三分钟,不知道该怎么做并且怎么回答她才能缓解这尴尬的气氛且能表达一己之见。
在这之前,她私信我希望在朋友圈推荐一下她做的公众号。私信不知如何回且她的公众号我也没在朋友圈推荐,重要的是,我看着那两条标题为《网红90号美女炫富被曝光,原来她是这样赚钱的》以及《这就是男人不给媳妇钱的下场》的文章,我特别愚蠢地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在公众号上发这种只有噱头毫无价值的垃圾文章呢?
她反问道:亏得你自己还有个公众号,你难道不知道这种类型的文章,是转发量和阅读量最高的吗?我当然是为了快速增加粉丝喽,你看,我的转发量和粉丝刷刷的在增长呢!
我继续愚蠢的问题:这种文章的阅读量,意义何在呢?
她说:你难道不知道吗?转发量多的文章粉丝同样也多,心里也会很满足啊,说不定还会成网红写手呢~
我发了一个无奈的表情,然后尽量以不伤害她的方式回复到:估值最高的公众号,可不一定是粉丝最多的吧?我想你应该多关注一下内容的质量。
显然我表现出一种她的文章是低质量的态度,很正常的,她没有再回复我,估计把我拉黑了吧~
坦白讲,我得承认,不奢望被更多人的关注,这一定是典型的口是心非。公众号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不希望粉丝关注的增长,你干嘛做公众号呢,自己买个五毛钱的本子写日记不好吗?
但比起粉丝数量而言,我更在意的是: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关注我的公众号?”
想了半天,我还是没有勇气腆着脸皮给她一本正经的再次表达己见。
从天涯到豆瓣,都豆瓣到微博,从微博到知乎,从知乎再到微信公众号。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开放平台写一些大众易读的文章,乃至一味地迎合人性本有的喜怒哀乐,理所当然拥有了一大批粉丝,大家看着过瘾,关注度转发量也在大幅上升。粉丝聚合后,广告软文和商品营销就开始应接不暇的出现了,这是所谓草根营销大号的核心变现通路。这么想的话,这些大号的角色其实并不是写作者或智识传播者,而是商人的角色,这也就无可厚非了。
很多人依然像小学生一样,思维层面还没有长大,思维层面还没有长大,以为自己撒泼打滚和大声喧哗就能引起心里喜欢的小女孩的注意,却殊不知,人家小萝莉已然烦透了你揪她那可爱的麻花辫了。
我一直觉得高质量的读者往往比高质量的作者更为难得,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他娘还在避孕”,所以我们经常都会觉得,每一个能get到你点的人,每一个在智识上和你合拍的人,都像大熊猫一样稀缺。
虽然自己写公众号,但实际上所关注的公众号却不多,经常会大肆取消一批,因为我发现关注的那么多公众号的右上角已经出现了50以上的数字,而且日复一日地再增加,这简直比体重秤上的数字还令人难以接受。
我个人喜欢看一些“卧操原来是这样啊!”的文章,也喜欢去挑选一些令自己看一眼就想读到大半夜的书。
如今,朋友圈转发的文章中充斥着心灵鸡汤和心灵鸡精,还有人说出了“你关注什么样的公众号,你就是什么样的人”这样悲哀的论调。坦白讲,我不喜欢这种非此即彼的阅读观,比如我经常爆的一句粗口”这真的是日了狗了“,难道我真的会去日一条狗么。我不觉得听周董的歌的人要比听凤凰传奇的人更有品味,也不觉得喜欢读悬疑小说的人比喜欢读武侠小说的人更有智慧,同样也不觉得读经典名著的人比读言情小说的人更懂得大道理。
想起最近前十条有八条热搜的宝强事件,大部分吃瓜群众每天的工作就是去马蓉微博下面一通臭骂,之后滚去宋喆微博下各种羞辱,接着再来安慰一下宝宝,宝宝别哭,宝宝挺住。最后再去宋喆前妻那儿略表同情,好了,舒坦了,开始工作吧。一个小时过去了.....
想起了前段时间看过的一篇文章,王宝强离婚了破产了也比你富一万倍,日子照样舒坦。不是我没有同情心,和大多吃瓜群众一样,我也是看宝宝戏长大的,同样也是农村人,之前看《爸爸去哪儿》的时候同样最喜欢的嘉宾是王宝强。但是,毕竟是人家的家务事儿,如果非要做些什么的话,帮忙说些有用的话吧,骂来骂去毫无意义可言。
决定你文章质量的,并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粉丝;拥有几百万的转发量和关注而在于每天肯定会点开阅读的关注者,他们是群什么人?是学生,是公务员,还是白领,亦或者家庭主妇,是关心娱乐八卦家长里短的人,还是关心宏观趋势和微观经济的人?是每天无所事事到处找热闹围观的人,还是追逐事业和梦想每天寻找知识和价值的人?
如今的吃瓜群众是多,但他们也分吃什么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