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总会遇上让你的心灵为之震撼和触动的人和事。与姚老短短的几天相遇、相识和相知,时间虽短,但其人其事却让我终生难以忘怀。
那还是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彬县团委希望办借调期间的事。
一天早上刚上班,我正在收拾办公室卫生。一位年近七十八九岁模样,头戴灰色单皮圆布帽,身穿一身宽松的灰色布衣,双肩左右交叉,右挎一只绿色帆布包,左挎一只军用水壶,右臂搭着一件草绿色军用雨衣,手拄拐杖的老人,走进了我们办公室。看老人的一身穿着和打扮,我心想这又是一位化缘的上门来了。
老人进门没有说话,只是不紧不慢自个坐在了靠墙的一条木沙发上,我和我的同事都忙着,也没有说话。看到因爬完四层楼梯气喘吁吁的他,出于礼貌,再加之对老者的尊重,我倒了一杯热水放在老人旁边,继续忙自己的事。老人从帆布包中翻出了一本红色的证件递给了我,并自我介绍他在彬县救助了七个孩子,他是专程从咸阳来看望这几个孩子来了,那时候偏远地区电话很少,看我们能不能给他提供方便,把几个孩子的家庭地址告诉他一下,他自己去。听到这里,我震惊了,我为老人的一片赤诚而震惊!
团委之所以从教育系统借调我,就是因为我对教育熟悉,有利于做好希望工程的学生救助工作。接待好救助者,做好双方的联系与沟通,就是我的份内事。我听到眼前的老人是救助我们县贫苦儿童的活菩萨,并且一人帮扶了七个学生,我咋能不激动。于是,我赶紧向郭书记汇报。郭书记了解了情况。原来老人系原咸阳军分区姚政委,现已退休。那时候,团委没有车辆,私家车也很少。郭书记告诉我他联系县委办安排车辆,让我陪着姚老去。郭书记联系了一圈也没有联系到车子。在我们联系车子的时候,倔强的姚老已经拿着我查到的七个学生的地址独自到车站搭车去了。着急的郭书记命令我赶紧去追姚老,与姚老一同下乡去。
毕竟上了年纪,我在车站追上了还未坐车的老人。好在姚老救助的七个学生并不过于分散,都在彬麟交界的韩家乡。韩家乡山大沟深,要么下坡,要么翻沟。我怕老人吃不消。我想团县委向县委办没要下车,但到了乡镇我不妨厚着脸皮让他们想办法。
到了韩家乡,我给乡上领导介绍了姚老和他的事迹,说明我的来意。乡上的刘书记也为姚老的善举感动,没说二话,立即派北京吉普送我们,我又联系了学区的李校长派了学区的文书给我们当向导。
山里的路,绕着塬面走大路,路程太远。姚老救助的七个学生又分散在几个村子,走访完少说也得两三天,再加之贫困学生往往家住在塬畔、沟底,车子也多有不便,再考虑乡上工作千头万绪,也就一辆北京吉普。所以,走到了龙尾沟塬畔,姚老就和我谢过了司机师傅,让人家返回,我和学区文书陪着姚老走坡路逐家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