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ABC法则。是一种直达事情本质的意识。
A是触发事件,往往认为触发事件A导致了C结果,很多人称之为命运。
比如女朋友发脾气有情绪作,就被普遍认为是被抛弃的前兆 ;
再比如男孩子对女友的需求不知道如何应对,就被普遍认为是注孤生的单身汉 。
但事实上,在A 与C之间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情:B就是心态。
我们如何看待A事件,赋予A怎样的意义,才最终决定产生怎样的c结果。
《我不是药神》里面,慢粒白血病病人时时刻刻戴着口罩,看似是隔绝无菌环境,实则是一种强化:他有病,而且他接受了这种强化的暗示,一定要活出病人的样子。后来有了印度格列宁低价药的强烈心里支持,以及持之以恒的治疗效果,电影后期我确实看到很多病人摘下口罩,重新享受生活的快乐。
事件也许不可改变,但是这件事我可以赋予它新的意义。
身体有小毛病只是以这种方式告诉我要更好的爱它,要更抓紧时间体悟人世间的荒莽无知,喜乐平安;
女朋友发脾气暴露了情绪,敞开了自己,虽稚拙犹怜。但只是向身边人发布了信号:憋说话,吻我,我爱你,我邀请你来爱我啊;
男朋友对女友的需求不知道如何应对,隐藏了自己,虽隐闭不忍。但只是向身边人表达了态度:我低调温和,不爱声张。我每次呼吸,每个动作没有声但都是爱你的铁证。
尊重每一个人爱你的方式。
可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孤岛,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土的国王,能听进对方的语言已尚属不易,在漫漫的共处生活中,相看两不厌的确是理想主义又不切实际的。
我接受过,思考过不少的理论。如相切人理论,夫妻就是独立的人共享生活的细节,暴露出自己的需求,休要进入对方的世界;
如内在小孩理论,两个人在一起其实是各自三种人格的排列组合,内在小孩,内在父母,内在成人相互转换,组合起来就是6种组合,如同cosplay一样刺激有趣;
优秀吸引理论:夫妻关系,理性来看,类似侦探和女法医的组合,缺了谁,案子都破不了。各自展现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价值,让自己更优秀。。。
这些理论确实应对某些问题时,有着非同寻常的帮助。
但如同大树的根支一样,若是千钧细碎生活, 负重其上,恐怕会力有不逮,硬生生折断。
所以爱真正的本质是什么?我现在的思考结果是:情绪的流动。
两个人都是各自情绪的容器。有时我接收你的情绪,也许我无法得出反馈(解决方案)但我可以接收你的情绪,并消化它,对方就会知道我是安全的,是有能力包容他的。此时,根据浓度高的情绪向浓度低的情绪扩散,并最终趋于心态平衡,两个人再高高兴兴把心里垃圾倒掉,写个心理日志形成应对类似情况的经验。真是再好不过了。
如此看来,婚姻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各自心理容器不断扩容,再增加高科技过滤和净化系统。
最理想的状态是:两个人的容器容纳程度一样,而不考虑对方的容器是方的,是圆的,还是陶瓷瓶之类的形状。
和而不同,对幸福的体感,对爱情的方式认知永远不会一致。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女方很容易对自己做过颇具勇气的挑战倍感骄傲,同时困扰于男生的淡然反应;
男方很经常对自己工作和事业上的攀登力不从心,同时奇怪于女生的虚幻言情。
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时时刻刻记着,实现情绪的流动,有什么想法就表达, 对于相同的指令,每个人呈现出的图像是不一样的。
人和人的心理机制是不一样的,人和人的内心世界是不一样的。
我们之前以及未来很多的矛盾,战争,都是源于我觉得“应该”懂我,当他并没有满足我的期待,焦虑,痛苦就接踵而至。
所以,不再要求你懂我,更多是我,体悟你的思想蓝图。
当我有想法的时候,我会直接向你表达。
说明情绪,而并非用情绪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