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天的早上大公吃完面依然坐在他的专用木凳上,等了一会他喊住了我,问到“你今天上午有没有空啊,有空的话帮我改一下诗”,我有点不情愿的答应了。这时他才缓缓的起身回到自己房间,从一个泛黄的布口袋摸出一本用上百页A4纸钉在一起的诗稿,我接过来找到他说的一首古诗,然后他念一句我看一句,要改的地方他叮嘱我把原来的划掉改的写在下方,有的字我不知道怎么写他又告诉我笔画结构,这样一字一句地修改,两首诗就用一个小时。
改完后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一再地感谢我,然后用手摸了摸诗稿的四个角,把它小心的放回原来的口袋,这时他又开始回忆自己这一生的坎坷经历,说他自从眼睛瞎了之后写诗就成了他唯一的寄托,每天除了听电视大多数时候都在构思新诗或者修改旧诗,所以他才能做到一年前写的诗还能几乎只字不差的背出来。
虽然每次大公让我给他写诗的时候都有些不情愿,心想眼睛都看不见还写什么诗,写了也没有人看,但现在我回过头来反思在一次次的“代笔”从中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例如,他每次写诗的时候都是先写文章最后再写题目,平常我写东西有时被题目难住,总想写出一个完美的引人入胜的题目才开始写文章,想不出就不动笔,结果很可能就是一个字也没写,按照他的方法换一下任务的顺序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还有他写好的诗隔了几周或者几个月又要拿出来修改,反复的琢磨,这也帮我打破了一次就写好的幻想,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反复修改就能促进自我不断进步。当然最令我敬佩的还是他的精神,九十高龄眼睛看不见都还要写诗,我有什么借口不写作呢?